本文目录一览:
- 1、蒙牛乳业股票怎么买
- 2、问一下,蒙牛股票叫什么?蒙牛股价上升了吗?
- 3、为什么最近蒙牛纯牛奶降价
- 4、蒙牛的股权结构
- 5、如何看待伊利与蒙牛这两家公司?
- 6、17家乳企中报透视:行业暗流涌动,伊利蒙牛千亿目标谁先达阵?
蒙牛乳业股票怎么买
在香港上市的蒙牛乳业(资讯 行情 论坛)(2319.HK)昨日突然停牌,公司随即发出公告称,停牌乃是因为公司有待发布一份可能涉及股价敏感资料的公告,内容主要涉及持有人行
使可转债转股权,以及公司管理层和三家战略投资者出售公司股份。
据香港当地媒体报道,蒙牛管理层、部分公司员工以及上市前已入股蒙牛的三家机构投资者13日共出售了3.15亿股蒙牛股票,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的28.4%,共计套现16亿港元左右,其中,公司管理层及部分员工套现约6亿港元。
据报道,此次包括摩根士丹利(MSDairy)、香港鼎晖投资(CDH)和英联投资(Actis CIC)在内的三家战略投资者一共出售了2亿股蒙牛股票。出售价格较周一蒙牛收盘价5.15港元折让2%-4%,最多套现约10亿港元。如果扣除成本因素,三家机构此次从蒙牛身上净赚了8.5亿港元。记者查阅蒙牛以往公告后发现,这也是摩根士丹利等战略投资者自蒙牛股票上市以来第三次套现。去年12月份,同样是这三家机构,以6.06亿港元的价格出售了1.68亿股蒙牛股票,套现约10.2亿港元。而在去年6月蒙牛上市2周左右,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及CGU-CDC投资以3.925港元的价格出售了5250万股。
相比三家战略投资者而言,蒙牛管理层和员工此次的套现显得更为引人关注。据悉,公司此次出售主要是通过金牛乳业(Jinniu Milk)和银牛乳业(Yinniu Milk)两家旗下公司完成的,共计出售股票1.15亿股,按最高价5.05港元计算,最多可套现约6亿港元。
公开资料显示,金牛乳业持有1.58亿股蒙牛股票,持股比例为11.6%;银牛则持有3.36亿,合24.5%的股票。前者是公司主席牛根生等15名高管所组建的公司,后者则是16名中层员工发起组成。
值得注意的是,金牛乳业在今年4月份从上述3家战略投资者手中通过转让获得了总值约4600万港元的蒙牛可转债,相当于公司已发行股本的4.6%。当时,金牛乳业曾承诺,自蒙牛去年6月10日上市日起18个月内(即今年12月10日前),不会出售这部分可转债或是由此转换的股份。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蒙牛公司管理层及员工此次的套现行为,会令市场对该股后市表现产生忧虑,因为此举可能显示管理层自身对公司股票信心不足。
对此,蒙牛方面却颇为坦然。香港报章援引公司公关部人士的话报道说,管理层与员工减持股票,并非看空,只是希望借此改善手持现金流,而员工也希望套现买房。
蒙牛乳业去年的IPO共融资约13.7亿港元,公司发行价为3.925港元,上市首日即大涨了约24%。蒙牛乳业2004年净利为3.19亿元,同比增幅高达94.3%。根据 A C尼尔森的调查,蒙牛在液态奶市场去年的市场占有率由2003年的17%跃升至22%。
然而,日趋激烈的竞争影响了公司的盈利。去年蒙牛集团毛利率下跌了2.8个百分点,至22.3%。平均产品价格下跌了3.8个百分点。
问一下,蒙牛股票叫什么?蒙牛股价上升了吗?
蒙牛股票叫蒙牛乳业(港股代码为02319),近期由于蒙牛积极调动生产、疏通物流、送达营养物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蒙牛“强壮中国人”的诺言,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蒙牛股价有上升的迹象。
为什么最近蒙牛纯牛奶降价
因为蒙牛牛奶出现了质量问题,在网上和媒体都有曝光,导致人们不信任它的,所以它的市场萎缩了,产品卖不出去,只能降价处理,不光是它的产品在降价促销,它的股票也在严重下跌当中!
下面是找的资料:
三聚氰胺的阴霾尚未散去,IGF-1幽灵再度来袭。蒙牛雪上加霜。2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向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出公函:由于我国未对OMP的安全性做出明确规定,IGF-1物质不是传统食品原料也未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如人为添加上述物质,不符合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因此,责令蒙牛禁止添加上述物质。
公函还称,如果蒙牛认为OMP和IGF-1是安全的,则需要按照法定程序直接向卫生部提供相关材料,申请卫生部门做出是否允许使用OMP及IGF-1的决定。
此前,蒙牛号称的“来自乳中的乳蛋白,有助于构成或修复人体组织”的OMP,正是蒙牛高端产品系列特仑苏的主要卖点。
尽管蒙牛方面发表声明称,OMP(“造骨牛奶蛋白”)与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物质,但蒙牛已表示,从收到该函起,2月2日以后生产的特仑苏已经不含OMP。11日,蒙牛乳业(2319.HK)股价大幅下挫10.2%,一度跌至9港元。
从民间到官方
对蒙牛特仑苏OMP牛奶的质疑,并非第一次出现。
“早前的质疑多限于民间网络论坛或者零星的媒体报道。”中国奶协常务理事王丁棉说。从2007年3·15期间,方舟子对特仑苏OMP牛奶提出质疑后,他就开始研究特仑苏OMP相关的问题。当时,方舟子指称,OMP即为激素性蛋白IGF-1,而IGF-1会增加癌症发病率。
“最开始,主要是在网络上进行转载有关专家的言论。”广东省奶业协会秘书长林树斌说。
据了解,从2007年5月31日至2007年6月15日期间,王丁棉等奶业专家通过南方奶业网发布了多篇与蒙牛特仑苏OMP及IGF-1相关的文章和分析。据王丁棉回忆,当时,不少业内专家以实名或匿名的方式发表言论,在最高峰时期,网络跟帖达250多条。
在网络热论的同时,业内不少专家开始撰写分析报告。据悉,上海一位奶业专家就曾撰写《也谈蒙牛“特仑苏”牛奶中的“造骨牛奶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可引发多种癌症》。
“发现到很多问题后,我们也开始向有关主管部门反映情况。”王丁棉说。据了解,广东省奶业协会曾向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工商局、广东省农业厅等部门发出《关于蒙牛特仑苏牛奶中添加造骨蛋白情况的反映》,书面反映蒙牛使用添加剂的情况。
2007年7月,广东省奶业协会还向国家卫生部提出《关于对蒙牛特仑苏OMP牛奶添加激素蛋白IGF-1合法性开展调查的请示》,明确提出,“IGF-1是属于激素类药物,经查,它尚未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和《食品营养强化使用卫生标准》被允许使用添加剂的范围”,“长期或过多食用对人健康必有影响”等内容。
不过,广东省奶业协会在得到有关方面回馈之前,先迎来了蒙牛方面的压力。据广东省奶协一位负责人透露,蒙牛不仅派有关负责人亲自到广州与王丁棉谈判,还游说中国奶协及相关主管部门的领导给广东省奶协施压。
据王丁棉透露,三聚氰胺事件后,业内专家还希望他就此事组织大家继续向有关部门汇报,“但考虑到三聚氰胺刚刚重创中国乳业,才放弃了这个计划,只是向前去广东考察奶业的有关领导汇报相关情况,并配合部分媒体揭露蒙牛特仑苏OMP牛奶的真相”。
“这次国家质检总局算是给了个官方的声音和态度。”王丁棉说
蒙牛的股权结构
蒙牛的第一股东自然是牛根生,但他只是蒙牛的小股东。蒙牛是所有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中,公司董事长股份最少的。蒙牛招股书显示,作为蒙牛的缔造者牛根生的投票权大部分是他人授权,他的个人持股比例只是6.1%。蒙牛的单一最大股东是公司发起人潮州印刷商人谢秋旭。以蒙牛的招股价计算,谢的身家已达7.52亿港元。而谢秋旭只是股权投资,自始至终都没有参与经营管理。
据蒙牛招股书显示,蒙牛管理层、雇员及业务联系人在蒙牛香港主板上市后,将会合并直接或间接拥有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54%的发行股本。蒙牛的高管成为公司控股股东,蒙牛的兴衰同每一个蒙牛人息息相关,这种股权结构也将为策动蒙牛管理层提供最强的源动力。
摩根、英联、鼎辉三家国际投资机构两轮共出资6120万美元,折合港币约4.77亿元。本次IPO中共出售了1亿股蒙牛的股票,已经套现3.925亿港元。巨额可转债于蒙牛上市十二个月(2005年6月)后行使将使他们持股比例达到31.1%,价值约为19亿港元! 三家国际投资机构还取得了所谓的认股权:在十年内一次或分多批按每股净资产(摊薄前为1.24港元/股)购买开曼群岛(蒙牛上市的主体)股票。
cc/bbs/thread-3384-2-1.html
如何看待伊利与蒙牛这两家公司?
看待伊利与蒙牛这两家公司:
这两家企业其实已经根本不在一个高度了,大家切切要看明白。
28日晚,蒙牛乳业(HK:02319)公布半年报。集团收入398亿元,同比增长约15%,而股东应占利润为20.7亿元,同比增长33%。不派息。利润增速如此大规模超越收入增速,按说一片大好,竟然也不派息,什么原因?好吧,这个值得商榷。
更重要是的,明明知道港股当前惨淡局面,稍微派息一点安抚人心也行啊。“就不”。结果,次日,蒙牛股价报31.5港元,暴跌近6%。利润如此增长,而市场如此打脸,太伤人。
次日,港股市场仍是不留情面,翻脸猛做坏人,以成交额高达近80亿港币的天量成交,股价承压1.27%。真是的,一年多了,作为一个分析员,我从来没有见过惊人规模的蒙牛股票抛售。感觉一个从16年以来不断膨胀的业绩神话,正在逐步受到残酷现实检验。
今年年初,蒙牛公告换董事长,原来的董事长走了。中粮又换了一个新的。当时我遍读各种报告,论调都很乐观,感觉如发了通稿一般。譬如,国金证券分析员唐川说“更迭…,对蒙牛乳业并未有任何方面影响。”当时读完我就乐:一家市值如此规模的公司换董事长。
竟然“毫无影响“,也太瞧不起董事长这个职位了。如果如此不堪,董事长这活儿干脆撤了得了,没影响?那你还上任什么?更何况,如我记忆不错,蒙牛换帅,好像一年就好几次了。总是换,能没有影响?各位读者,你自己考虑。其实,蒙牛的各项貌似靓丽的经济数据,如果与伊利比较,是值得商榷的。
其一,两强之争。实某些舆论主动贴上去的两强。伊利销售收入大超蒙牛50多亿,而净利润则近蒙牛的两倍。从利润绝对值来看,应该是伊利一超,其他多强。如果收入接近,而利润相差如此之大,我真是觉得应该好好分析分析蒙牛的收入,是牺牲利润做大费用催上去的?还是产品缺乏实质性竞争力被迫低价销售的?
其二,统计学迷们看增长,既要看相对数,也要看绝对数。目前,蒙牛伊利销售增长率似乎接近,但由于差距已大,即使蒙牛保持跟跑,基数之差,也只会让业绩之差越来越远。更值得一提的是,蒙牛的增长,是建立在去年基数较低的基础上“高同比增长”。
这种增长放到明年,也许就会受到今年相对高增长的负面影响,从事使得实际结果低于市场预期。
其三,商誉。去年底,中国创业板遭受了一场估值劫难。大批公司公然、悍然的对商誉减值,造成损益表严重破损,股价暴跌。减几千万的,有,减数亿的减数十亿的,也有。这导致了广大海外投资人(通过北上资金、QFII渠道等)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巨大不信任。
目前,蒙牛公司的商誉规模较大,根据2018年报,商誉及无形约70亿,占了资产总额的10%以上,是年报净利润的一倍还多。所谓商誉,是对外投资超过公允价值的部分,而看看蒙牛的对外投资公司的利润情况,我对商誉还是颇有担忧的。
其四,出售君乐宝是杀鸡取卵。蒙牛卖君乐宝,看似账面有赚,其实不该。这笔交易一做,集团的两成的收入和一成的利润,没了。而这奇怪交易的背后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不过,也可以从这位似乎与蒙牛比较熟悉的分析员(国金唐川)的笔下看到。
“可能更多是处于非经济目的”。可惜了,君乐宝,这公司将来肯定是要奔着直接上市而去,蒙牛卖了几十亿,多了一个非常强硬且熟悉自己的对手,何苦来哉?当前市场,想并购都买不到合适的,竟然还把一个好资产给卖了。
其五,应收数额太大。好的增长,应该是现金流的增长,而蒙牛的应收账户及票据超过40亿元,其增长幅度近45%,远高于应收的15%,高达三倍!当然,从会计学上,应收也是销售收入,这毋庸置疑,但是。
应收是最差的营销收入,这意味着对下游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必须容忍下游更长的账期、更大的赊账,难道不是吗?从一个分析员角度,我不喜欢这种增长,我更喜欢现金收入。应该说,截止到本周五下午。
蒙牛市值约千亿人民币,而伊利则高达1736亿人民币,这个差值,应该体现了当前两家公司的客观差距。而如果更加冷静一些,一个相对增长质量较低的蒙牛,却享受着显然高于伊利P/E(市盈率)估值,也令人难以信服。
因此,这个差距,也许比现实情况过于乐观了一些。我认为,从目前综合发展水平来看,伊利估值水平应该与蒙牛对调,而考虑到两者的利润差值,伊利的综合市值水平应该是蒙牛的3倍左右。总而言之,伊利蒙牛目前的1.7倍市值差距,被低估了。
伊利,被相对低估了。当然,我更喜欢两强在产品上有更加直接、强硬的对决,这样,全国人民才能从这种对等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实质性好处。祝伊利和蒙牛都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应有发展。
也祝中国乳业的总市值、质量、美誉度更上层楼。
17家乳企中报透视:行业暗流涌动,伊利蒙牛千亿目标谁先达阵?
中国乳制品行业的竞争格局未有太大变化,伊利股份、蒙牛乳业两大头部公司的竞争态势依然胶着,不过伊利股份头部地位更趋稳固,且更有机会率先达成千亿营收目标。而众二三线乳企在勉力前进的同时,也力争在细分市场占得一席之地
《投资时报》研究员 周运寻
2019年上半年,乳业公司陷入多事之秋。
因拖欠奶款,科迪乳业(002770.SZ)已遭深交所多次问询且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光明乳业(600597.SH)南京分公司近日亦被曝出存在向送奶工“压奶”的情况。而近年来业绩高速增长的澳优(1717.HK)则被做空机构“狙击”,行业双寡头之一的蒙牛乳业(2319.HK)亦与君乐宝分道扬镳。
暗流涌动之下,中国乳制品行业的竞争格局仍未有太大变化,伊利股份(600887.SH)、蒙牛乳业两大头部公司的竞争态势依然胶着,众二三线乳企勉力前进的同时,也力争在细分市场占得一席之地。
2019中报季披露结束,《投资时报》研究员查阅A股及港股17家主要乳品企业财务数据注意到,相较于蒙牛,伊利的头部地位更加稳固,无论在营收、利润、销售费用还是净资产收益率方面,伊利的领先趋势均非常明显。而二线乳企在诸如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销售费用占总收入比例等指标上则呈现出较好状况。
于“2020年达成千亿营收”是伊利及蒙牛双双放出的豪言。行业分析人士认为,鉴于伊利股份市场份额、营收利润持续高速增长,进可攻退可守,其大概率将先于蒙牛实现千亿目标。
一线恒强 二线追赶
2019年中报情况显示,中国乳品行业前三名依然被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光明乳业占据,且三家公司半年度营业总收入均超百亿元,分别实现450.71亿元、399.48亿元及110.90亿元,总营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2.84%、15.60%及3.36%。
三元股份(600429.SH)、澳优、新乳业(002946.SZ)、现代牧业(1117.HK)2019上半年总营收均超过20亿元,分别实现41.73亿元、31.53亿元、27.10亿元、25.74亿元,雅士利国际(1230.HK)、贝因美(002570.SZ)、中国圣牧(1432.HK)则分别以17.54亿元、12.96亿元、12.01亿元营收紧随其后,位列超10亿元梯队。
而皇氏集团(002329.SZ)、天润乳业(600419.SH)、妙可蓝多(600882.SH)、中地乳业(1492.HK)、燕塘乳业(002732.SZ)、科迪乳业、庄园牧场(002910.SZ)总营收分别实现9.83亿元、8.23亿元、7.14亿元、7.06亿元、6.99亿元、6.35亿元及3.97亿元。
尽管2019年上半年除皇氏集团外的其他16家乳制品企业均实现正向增长,但若拉长时间轴观察近三年指标可以发现,能够连续实现半年度超10%营收增速的乳企只有三家,除去前述提到的伊利股份外,澳优及天润乳业是另外两家公司。
在羊奶粉领域较为领先的澳优近年来营收增长迅速,2017年至2019年半年度总营收增速分别实现35.73%、52.35%及21.44%。或因如此快速的增长,今年8月该公司受到沽空机构Blue Orca Capital连续两次狙击。8月15日首份沽空报告发布后,澳优乳业股价直挫20%。此后该公司紧急停牌并三发公告予以澄清,其股价也有所回升,截至9月9日,澳优乳业收于12.24港元/股,较首轮被沽空当日上浮26%。
此外,新疆乳企天润乳业总营收增速也连续多年超过10%,不过38.42%、20.47%、13.42%的半年度增速呈逐年下降趋势,其营收增长略显疲态。
从净利润方面来看,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以一骑绝尘的方式将其他乳企远远甩在身后,二者半年度净利润分别实现37.81亿元、20.77亿元,排名第三的光明乳业半年度净利仅实现3.67亿元,三元股份则为1.84亿元。从前两强来看,伊利股份的利润仍高出蒙牛乳业近一倍,不过这一趋势已有所收窄。
销售毛利率方面,两强的领先优势则没有那么明显。仅从2019年上半年来看,澳优、贝因美及雅士利国际的销售毛利率均40%以上,分别达到52.07%、51.49%及44.01%,蒙牛乳业、伊利股份、中国圣牧、燕塘乳业、新乳业也均维持在39.09%、38.12%、37.02%、34.88%、34.16%的高位。
销售净利率上,2019年上半年科迪乳业、燕塘乳业、天润乳业、伊利股份、澳优相关指标均超过8%,分别为12.66%、9.90%、9.79%、8.49%、8.08%。
乳制品行业素来都是营销及促销竞争最为胶着的市场,越是头部公司越能够发挥其规模效应。从2019年上半年销售费用来看,蒙牛及伊利的相关指标均超百亿元,光明乳业和三元股份的销售投入也达到超10亿元级别。
在销售费用占总营收比例方面,总营收大幅落后于伊利的蒙牛自2011年开始逐渐加大费用投入力度,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销售费用占总营收比例均超过28%,而伊利也始终保持着25%左右的销售投入比例。
不过,贝因美及雅士利国际的该指标要远高于伊利及蒙牛,贝因美2017上半年至2019年上半年销售费用占总营收比分别为51.55%、36.13%及43.66%,雅士利国际该指标亦分别高达50.66%、37.97%及35.07%。二者的半年度销售费用投入均在5亿元上下浮动。
净资产收益率方面,伊利股份则再度占据头名,2017年上半年至2019年上半年,伊利股份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68%、13.89%、14.18%,成为连续三个年度该指标超过10%的唯一乳企。
伊利大概率率先实现千亿目标
观察17家乳企半年度数据可以注意到,整体来看,乳业行业市场格局未有太大变动,伊利股份持续巩固其乳业市场当之无愧的领军者地位,无论从营收、利润还是未来成长空间来看,都拥有着其他公司难以匹敌的强大竞争力。不过,蒙牛乳业的强势追赶亦不容小觑,二者又均提出2020年实现千亿营收的目标,当前状况下,谁将率先达阵?
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伊利股份实现营收450.71亿元,净利润37.98亿元;蒙牛乳业实现营收398.57亿元,净利润20.77亿元。营收方面,二者相差超50亿元;盈利方面,二者相差近一倍。而从细分业务来看,伊利股份亦全面领先。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今年上半年,蒙牛乳业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液态奶和奶粉两大业务的带动,其液态奶业务收入实现331.1亿元同比增长14.4%,奶粉业务实现收入42.4亿元,同比增长43.8%,而冰激凌业务收入达21.9亿元,同比下滑2.4%。同期,伊利的“金典”“安慕希”“畅轻”“每益添”“Joy Day”“金领冠”“巧乐兹”“甄稀”“畅意100%”等重点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均高达30%。同时,新品销售收入占比17.4%,较2018年提高2.6个百分点,电商业务同比亦增长31.94%。
有分析显示,蒙牛乳业今年上半年营收大幅增长得益于其强势促销策略。蒙牛新任总裁卢敏放于2016年9月正式上任后开启了全新改革措施:修复毛利率、提升品牌力、加强渠道下沉、弥补大单品短板。2017 年以来蒙牛毛利率持续修复,品牌力和渠道补短板方面也已有成效。
不过,对于蒙牛来说,与伊利收入差距的弥补将是一场旷日之战。
一方面,伊利渠道网络更为细密。较早实施多级分销模式的伊利,截至2019年6月常温液态奶的市场渗透率为83.9%,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其中,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率为86.2%,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伊利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布局更为完善。从雀巢等国际乳制品巨头的经验看,国际化是一家企业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而以新西兰为主的“全球资源”网,以欧美为主的“全球创新”网,以东南亚为主的“全球市场”网,已经为伊利的国际化策略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伊利股份来说,计划到2020年达到全球乳业五强,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意味着伊利的乳业收入要超过包括Fonterra(恒天然)、FrieslandCampina(荷兰皇家菲仕兰)、Arla Foods(丹麦欧世)和Saputo(加拿大萨普托)在内的全球领先乳制品企业。而从今年上半年超450亿元营收来看,伊利股份2019年全年实现900亿营收应是大概率事件,在此基础上,2020年实现1000亿元目标可谓行稳即至。
相比于伊利的从容,蒙牛则显得有些紧迫。从蒙牛乳业上半年不足400亿元营收角度来看,要实现千亿目标,其2019及2020年的年度复合增长率需要在20%以上。这对蒙牛来说难度不小,更何况在失去君乐宝的情况下。
2010年,蒙牛耗资4.7亿元收购君乐宝51%的股权,至2018年,君乐宝实现营收130亿元。这其中,君乐宝为蒙牛贡献66.3亿元营收、3亿元净利润,这两项分别占到蒙牛总营收和净利润的10%左右。
而近日蒙牛已宣布作价40.11亿元出售君乐宝51%股权,交易完成后蒙牛不再拥有君乐宝任何股权。在失去君乐宝助力的情况下,蒙牛乳业要在2020年实现千亿目标,难度更趋加大。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君乐宝脱离蒙牛后会对蒙牛的营收带来影响。目前国内乳业竞争两强的格局已经形成,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蒙牛要实现营收千亿目标,除了靠内生增长,行业并购等也是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