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一小段)

admin 2022年11月08日 08:51:45 6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一小段)摘要: 本文目录一览:1、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

本文目录一览: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

导语:传说端午节的出现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来的,具体的情况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办法深究了,根据传说是屈原在端午节这天投了汨罗江,人们为了挽救屈原才有了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的传统,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吧!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

屈原,名平,楚国的贵族,曾任过左徒,三间大夫(官名)等职。他博闻强识,善于治政,娴于辞令,有改革楚国贫弱局面的志愿。当时楚国屡遭秦国的侵略,人民痛苦不堪。屈原站在楚国人民的立场上,为使国家免于灭亡,坚决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但楚怀王昏庸无道,不接受屈原富有远见的政治主张,被张仪骗到秦国软禁起来,优虑成疾,不久便客死于秦国。这一消息传到楚国,忠贞的屈原悲愤已极,上书刚即位的顷襄王,望其近忠远奸,选将练兵,为怀王报仇,但顷襄王同样昏庸,听信公子子兰、上官大夫等妒贤嫉能的贵族集团的诬陷、谗谤,把屈原驱出N都,流放江南,长达十年多。放逐期间,屈原写下了抒发自己优国爱民情怀的著名诗篇《离骚》。这时楚国已日益衰弱,一天天走向没落,秦国见灭楚时机成熟,在公元前278年,出兵攻下楚国的国都—郭都(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内)。秦军进犯,国都沦丧,失地千里,百姓惨遭涂炭,尸横遍野。屈原目睹这些惨景,痛不欲生,救国的理想彻底破灭了,在极度优郁、悲愤、绝望的情况下,写下了《哀郑》和最后遗作《怀沙》。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屈原满怀祖国沦亡的痛苦,含悲饮恨,怀抱石块,纵身跳入滚滚的泪罗江(在今湖南省境内)殉国。

传说,广大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屈原,在他投江后,当地百姓怕江里的蛟龙伤害屈原的尸体,便在岸上敲锣打鼓,驱赶蛟龙,人们还把糯米投到江中,为的是蛟龙吃了粘软的糯米会把嘴粘住,避免吃掉屈原的尸体。江中渔夫闻讯从四面八方划船赶来打捞屈原的尸体。在打捞的过程中,有一位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枉里,为的是药昏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的尸.身。

不一会儿,水面上突然浮出一条药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原穿的衣衫。人们为解心头之恨,就把这条几丈长的蛟龙拉上岸,剥皮抽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围观的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后来人们就用包粽子、赛龙舟、洒雄黄酒、系五色丝等活动来纪念屈原。

纪念屈原的端午节传说经过南北朝、宋朝等时代的演变,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几乎可以达到统一认识的高度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长期饱受战乱之苦,渴望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安定,因而对这位古代卓越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屈原非常怀念,所以在当时五月五日端午节纪念屈原成为南北各地广大群众一致认同的说法。到了北宋,朝廷经常遭受辽、夏等国的侵扰,为了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皇帝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正式规定端午节为全国性的纪念日,传谕全国百姓要佩戴香囊,以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流芳千古(实际上香囊可以驱瘟辟邪)。因此,自宋以后,端午节已经成为缅怀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和驱瘟辟邪防病卫生的综合性的盛大节日了。

端午节的意义

端午节是一个民族性的节日

中国的节日与欧洲及西亚诸国的节日有着很大的不同。欧洲及西亚各国的节日大多直接源于宗教或受宗教的直接影响。

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降临节、大斋节、谢肉节、感恩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宰牲节等等,其活动内容及传说都与信奉的宗教有密切的关系,并且节日里要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活动,活动的场所多集中于教堂、清真寺等,节日活动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我国的民族节日,特别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三大民间传统节日,都与宗教无关,它们的产生和演变,跟远古的农业生产,祖先祟拜和原始禁忌有着密切的关系。

端午节是一个实用性的节日

端午节尽管有许多很不科学、甚至带有迷信性质的活动,但是在广大的民间,却认为它具有实用性的内容,也就是说,端午节的一切风俗活动都是在为争取生存、发达兴旺、吉利平安的前提下进行的。端午节的实用性,不仅在于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端午节本身在人们生活中发生着积极的作用,使人们获得了实际利益。这种实用价值,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端午节的活动可以有助于健康,避免疾病,延续子孙,繁衍后代。如插艾篙、挂菖蒲、饮(洒)雄黄酒、戴香包、浴兰等风俗,都起到了驱瘟避疫的作用,对净化环境、增进健康起到良好的卫生作用。

二是端午节的活动可以增强体质,活跃文化生活,使人们增加生活的情趣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如龙舟竞渡、走马射柳、散步、登高以及少数民族的赛马、歌舞等活动,都直接地表现了这方面的作用。这是和人们追求康泰、调剂生活、增加情趣、娱乐休息等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相一致的,前者是后者的具体表现形式。

端午节是一个传承性的节日

端午节的传承性表现为节日起源及其庞杂的传说。端午节追根溯源是源于龙的图腾祟拜,这时我们的祖先是为了生存求得生命的保障。到了战国后,尤其汉代以后,这种对生命的原始渴望渐渐演变成对生命价值的祟拜,于是屈原等历史人物代替或者承传了原来那种空洞、甚至虚无的对安全的渴求,由原来的企盼生的保障到渴求生的光荣和价值,这是历史的跨越,表现了人性的进步。这种约定俗成、人人相袭、代代相传的传承性可以巩固和强化中华民族的观念,增强爱国热忱,这是我们今天探讨端午节的意义时应该加以确认的。如:龙的图腾崇拜、“断发纹身”,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它促使每一个中国人通过节日的庆典活动,耳濡目染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龙的传人”。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可以增强人们的爱国热忱,并以古人为楷模,在一年又一年的纪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成为一名符合中国道德伦理、人生价值观念的中国人。尽管这种人文教育和历史道德承传是细微的、缓慢的,但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端午节,将良好的中华民族传统,慢慢地、一滴一滴地注人了中国人的血脉。

端午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 端午节介绍

1、端午节是为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了纪念屈原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相传屈原在楚国京都郢城被秦军攻破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了湖南长沙附近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的汨罗江,当地人在听到消息之后,为了不让江里面的鱼虫虾蟹咬屈原的身体,把树叶子包的饭团、鸡蛋以及雄黄酒倒入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棕子的习俗。

2、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3、端午节,本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4、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的原因

端午节为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了纪念屈原的原因如下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长期饱受战乱之苦,渴望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安定,因而对这位古代卓越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屈原非常怀念,所以在当时五月五日端午节纪念屈原成为南北各地广大群众一致认同的说法。到了北宋,朝廷经常遭受辽、夏等国的侵扰,为了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皇帝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正式规定端午节为全国性的纪念日,传谕全国百姓要佩戴香囊,以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流芳千古(实际上香囊可以驱瘟辟邪)。

屈原端午节的来历故事是什么?

屈原端午节的来历故事是: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屈原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相传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死后,楚国人民不舍他的死去,划着船追赶着去救他,直至划到洞庭湖,同时人们也希望通过划龙舟的方式,驱散河中的鱼虾,以免屈原的尸体受到鱼的伤害。

2、吃粽子

大多数人,在端午节这天都会吃粽子,或买或自己做,几乎粽子也成了端午节的一种标配。端午节吃粽子,依然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屈原在死后,楚国人民往河里扔粽子,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鱼去吃粽子,而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慢慢的吃粽子也成了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3、佩香囊

在这一天,父母都会给小孩佩戴香囊,一方面小孩子佩戴上香囊,会看起来更加可爱,而且也让小孩子更有节日感,另一方面则有避邪驱瘟之意,寄托了人们的一种美好祝愿,希望小孩快快乐乐、无病无灾。

4、悬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插艾和菖蒲也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这天人们清早都会打扫庭院,然后将菖蒲、艾条插在大门之上,以起到一种驱魔法鬼的作用,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盼望。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