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梅妻鹤子的诗人是哪一位,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看到底部会有收获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梅妻鹤子”讲的是历史上哪位名人的事迹?
- 2、号称梅妻鹤子的是谁?
- 3、北宋哪位诗人曾隐居在深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 4、被后人称为“梅妻鹤子”的是哪位古人?
- 5、宋代有位诗人被誉为“梅妻鹤子”,妻子是梅,儿子是鹤,他是环保主义者吗?
- 6、古代被称为梅妻鹤子的诗人是谁?
“梅妻鹤子”讲的是历史上哪位名人的事迹?
释义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比喻清高或隐居。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种植梅花饲养仙鹤,终生不娶,人谓“梅妻鹤子”。
出处
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二》:“林逋
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
示例
兆熊说:‘像是像,不过,有最重要的一点不像。人家和靖居士是~,你却是妻儿成群。’★唐浩明《曾国藩第一部·血祭》第二章四[1]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隐士的生活。
典故
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典出——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人事。后比喻清高或隐居时也作:梅鹤因缘、妻梅子鹤。
传说
凡梅界人士都知道杭州有许多赏梅胜地,而且知道杭州西湖的小孤山有许多梅花,那里有放鹤亭及林和靖先生墓,北宋时代的著名诗人林逋(即林和靖)就长眠在那里。当年他在此植梅,写过不少咏梅佳句,还因“梅妻鹤子”的佳话传说而闻名古今。 据史料记载,林逋(公元967~1024)字君复,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出生于儒学世家,是北宋时代诗人。早年曾游历于江淮等地,后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由于常年足不出户,以植梅养鹤为乐,又因传说他终生未娶,故有“梅妻鹤子”佳话的流传。直到今天,很多人都知道“梅妻鹤子”的故事,就连我们现在的辞书——《辞海》关于“梅妻鹤子”条目也是这样记载的: “宋代林逋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无妻无子,种梅养鹤以自娱,人称其“梅妻鹤子”。” 其实,林逋是以杰出的咏梅诗词闻名于世的。他隐居孤山,躬耕农桑并大量植梅,写出了不少咏梅佳句,其中《山园小梅》传出后脍炙人口,在诗词界引起了轰动: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这首诗不仅把幽静环境中的梅花清影和神韵写绝了,而且还把梅品、人品融汇到一起,其中“疏影”“暗香”两句,更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引起了许多文人的共鸣。从此以后,咏梅之风日盛,如宋代文坛上的几位大家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杨万里、梅尧臣等,都写过许多咏梅诗词。苏轼甚至还把林逋的这首诗,作为咏物抒怀的范例让自己的儿子苏过学习。随着宋代咏梅风气的盛行,林逋之名与孤山梅花在文坛上也热了起来,出现了:“明月孤山处士家”(陶宗仪诗),“潇洒孤山半支春”(赵孟頫诗),“幽人自咏孤山雪”(文征明诗)等等,到了以后的明代,诗人王 猗又有“不受尘埃半点浸,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之句,这说明从北宋开始,由于林逋佳句的影响,确实把文人们的咏梅风炒热了起来。 其实,孤山之梅,在唐代即已见于白居易诗。当年白居易离开杭州后,曾作过一首《忆杭州梅花,因叙旧寄萧协律》: 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 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这证明杭州西湖的孤山在唐代即已有梅,但为什么后来林逋的诗掩过了白诗?这不仅因为在咏梅诗中林有许多好句,还因“梅妻鹤子”佳话的流传。此外,还与林逋的人品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背景有关。 40多年前在1961年3月21日的《光明日报》上,我国著名的诗词学家、浙江大学教授夏承焘先生曾发表过《东风世界话梅花》的文章,文中提到林逋的一些情况,大致的意思是: 林逋生前,隐居孤山,当时的杭州太守,每年都要以文字保荐,向林逋送去一些粟帛。林逋在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去世后,当时的皇帝宋仁宗特地赐了一个谥号给林逋,称为“和靖先生”,由此,林的名气就更大了……,这其中的原因是:原先的老皇帝宋真宗,正由于为了挽回自己在异族争战中失去的威信,而由大臣王钦若假造帛书放在宫门上和泰山上.闹了一场“天书封禅”的鬼把戏。后来,老皇帝宋真宗还真的率领文武百官,装模作样地跪接“天书”,在浊气冲天和腐败的朝政中,一些大臣与无耻文人便借“天书封禅”之机趋炎附势,呈献谀文。可见“天书封禅”的闹剧,在当时是怎样的不得人心,朝政的腐败又是多么严恶的一个社会问题!林逋对朝廷这种劳民伤财的乱政,是表示过不满的。 夏承焘先生还认为:林逋虽然隐居于孤山,但他并不是一个遗世绝俗之人。林逋死了以后,后来的皇帝宋仁宗之所以赐谥号称他为“和靖先生”,只不过是因他名气太大,由于他曾被人民和士大夫所敬重和钦佩,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至于林逋“无妻无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说法,完全是一种传说,是一个佳话故事而已。尤其是今天在我们全国梅界,更要弄清楚这一历史上的传说和故事。这里要提请注意的是:当今杭州的作家、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王旭烽女士在其江南知性之旅第二集《绝色杭州》一书里,特地写到了“处士林和靖”,她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很有意味的话: “都说林和靖终身不娶,方有‘梅妻鹤子’之说,我却终有疑惑:那个终身只爱草木禽羽的人,果然能写出《长相思》来吗?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难平’。 想来,处士林和靖也是有眼泪的,也是有爱情的。梅可爱,鹤可爱,但终究是人最可爱。我曾从杭州地方史专家林正秋先生处得知,林和靖果然是有爱情的,不但有爱情,而且还有婚姻,不但有婚姻,而且还有后代,后代大大的多,一分又为二了。一支在浙江奉化,人丁兴旺。另一支更了不得了,飘洋过海竟到了日本,到了日本还不算完,竟又成了日本人制作馒头的祖先,这几近乎传奇了。但奉化和日本二支林家,前些年又在杭州胜利会师,摄相于孤山祖先梅下,有林教授挽臂为证。这实在是货真价实的寻根文化了,至于它在学术上经不经得起千锤百炼,要靠史家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我,却是希望隐士有后的。绝人情爱的隐士,终不如增人情爱的隐士更可信呢……” 这段文字既抒情,又合乎常理的把长久以来关于林逋终身未娶,在孤山隐居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传说,用以上事实作了澄清,纠正了过来,为林和靖先生还了正常人的人情味……
号称梅妻鹤子的是谁?
是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又称和靖先生,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北宋著名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个人成就:
林逋善绘事,惜画从不传。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笔意类欧阳询、李建中而清劲处尤妙。
林逋携鹤长为诗,其语孤峭浃澹,自写胸意,多奇句,而未尝存稿。风格澄澈淡远,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淡浑远,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陆游谓其书法高绝胜人。苏轼高度赞扬林逋之诗、书及人品,并诗跋其书:“诗如东野(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黄庭坚云:“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明沈周诗云:“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林逋书法存世作品仅3件,《自书诗帖》是其中篇幅最长者。
北宋哪位诗人曾隐居在深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梅妻鹤子,北宋初期诗人林逋的民间称谓。林逋,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曾游历江淮间,成年后誓不做官,誓不娶妻,隐居杭州西湖孤山,二十年足迹不到城市。喜爱吟诗、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即“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死后,宋仁宗赐谥“
和靖先生”。
[img]被后人称为“梅妻鹤子”的是哪位古人?
梅妻鹤子[ méi qī hè zǐ ] 以梅为妻梅妻鹤子的诗人是哪一位,以鹤为子。 比喻清高或隐居。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梅妻鹤子的诗人是哪一位,植梅养鹤,终生不娶,人谓“梅妻鹤子”。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林和靖,汉族,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宋代有位诗人被誉为“梅妻鹤子”,妻子是梅,儿子是鹤,他是环保主义者吗?
“梅妻鹤子”说的是宋代诗人林逋,他喜欢两样东西,一个是梅花,一个是鹤,与环保无关,而是在他心中,梅花凌寒开放,清新淡雅;鹤,姿态轻盈,超尘出世,两者都被赋予了品格脱俗,情操高雅的文化内蕴,有梅有鹤一生足矣。
林逋一辈子没有娶妻生子,就在自己居住的地方种种梅花,养养鹤,于是大家就称他“梅妻鹤子”。
据说,他住在杭州孤山,曾经养了两只鹤,放飞的时候,它们可以高飞入云霄,在天上飞翔好久,再到笼中歇息。林逋常常坐着小船去游览西湖的寺院,每每有客人来的时候,家里的童子就将客人请到房间坐下,然后打开笼子,将鹤放飞。一段时间后,林逋就会划着小船回来了。他的鹤给他报信家中来客了。
而对于梅花,有人说他在家中种了三五百棵梅花,也有人说就种了一棵,不管种了多少,他的那首《山园小梅》则是流传千古的。特别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更是描写梅花的绝妙之句。
一句是写梅花的形状姿态,三两枝条横斜而出,三两枝数量恰到好处,多则太密,少则太寡。横斜的姿态更加衬托出梅花清逸的姿态。而且梅花的影子又倒映在清浅流水中,更增添了风致与韵味。
“暗香浮动月黄昏”则是写梅花的动人幽香。在月色朦胧的傍晚,未见梅花,先嗅到清幽的梅香。香味沁人心脾,也让人更加喜欢梅花的优雅之姿。
这两句诗在宋代得到很多人的赞赏,苏轼认为这两句描绘出了梅花的神韵,而杏花、李花等是不能用这样的句子来描写的。
总结: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往往会给植物或者动物赋予很多人文精神,来表达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
比如梅兰竹菊,比如白鹤、白鹭、蝙蝠等等。有些人喜欢某种植物,或者动物,一方面是欣赏它们的自然之美,另一方面也是在这些动植物上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
比如晋代陶渊明喜欢菊花,曾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晋代王徽之喜爱竹子到“一日不可无此君”的地步。
宋代周敦颐喜欢莲花,曾经写有一篇《爱莲说》。
清代郑板桥也喜欢竹子,就画了很多竹子。
古代被称为梅妻鹤子的诗人是谁?
是宋代诗人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
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因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故人称“梅妻鹤子”。
作者的作品:
长相思·吴山青
林逋 〔宋代〕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译文:
青翠的吴山和越山耸立在钱塘江的北岸和南岸,两两相对,隔江呼应,谁能理解恋人的离别愁绪。
你泪眼盈盈,我泪眼盈盈,你我相爱却无法相守在一起。江潮过后水面已经恢复平静了,船儿扬帆要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