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向普通民众发钱不一定能有效拉动消费。
上半年我国经济延续复苏基本面,但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内生动力不强,需求驱动不足,微观层面仍存在预期不稳和信心不足等问题。为尽快实现经济企稳回升,宏观政策已动用多种工具,出台了降准、降息、降企业成本、加大财政支出、解除商品房限售限购等一系列措施。下半年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全球产业链恢复缓慢、核心通胀居高难下和金融条件收紧等三项因素将作用于全年,世界经济整体复苏形势仍不乐观,这意味着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降至负值。当前国内经济运行仍存在一系列薄弱环节,中小微民营企业经营困难、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出口下行压力加大,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下半年是我国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国内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较大压力。7月初,中央强调要注重打好政策的“组合拳”,围绕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等,及时出台、抓紧实施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协同性强的政策措施。下半年宏观政策将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着力恢复和扩大需求。
一、下半年宏观政策组合拳还有哪些
6月以来,中央动用了降准、降息、延续房地产金融支持政策等多项措施工具。下半年宏观调控力度将持续增大,并会注重打好政策的“组合拳”,更大限度发挥政策综合效应。一系列政策措施将逐步公布,其中三季度可能是公布并发挥积极效应的关键阶段,会更加注重政策工具推出的及时性、有效性、精准性及相互间的协调配合;四季度可能重点关注相关措施的落实与延续情况。
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将继续加力提效,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继续保持合理的扩张程度,突出针对性,坚持连续性,进一步增强与其他政策的统筹协调。一是进一步优化和延续税费优惠政策缓解微观主体压力。持续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进一步减免中小微企业增值税、所得税,缓缴或降低社保费,提前退税,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降低用电、房租、物流费用等。二是扩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稳岗扩岗企业、就业培训机构等的税费减免与财政补贴支持力度;加大医疗、养老、教育等相关支出;支持自主创业。三是进一步加快政府投资步伐。可能会加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提前落地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推动能源、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释放基建投资需求;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支持新能源行业发展。四是重点关注并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下半年尚有计划中的40%左右的地方专项债将完成发行。为达到较好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进一步加快国债与地方债发行节奏,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可能会再度动用地方专项债结转额度或新增额度,不排除发行特别国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可能性。五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产业的税费支持力度,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六是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项目投资,建立健全政府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增强沟通、提振信心、改善预期。
货币政策将保持合理宽松的金融环境,以宽信用着力降低企业与居民的融资难度与借贷成本,加强金融支持的针对性。我国货币政策将坚持以我为主、保持物价稳定、加快国内经济恢复,通过低利率、宽信用增加企业与居民的可用资金和降低资金成本是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一是继续保持货币总量的稳定增长。下半年,央行将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支持,可能会选择三季度再度降准0.25个百分点,有效对冲分别于三季度与四季度到期的9000亿元与2万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以保持宽松稳定的中长期基础货币供给,降低金融机构期限错配等风险。支持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保障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有相对充足的资金用以扩大生产投资。进一步满足个人按揭贷款、车贷、装修贷等居民部门信贷需求。继续通过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向政府债券发行、重点项目落地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二是推动融资成本下行,缓解微观主体负担。下半年央行可能会适度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利率,持续支持对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资金需求,着力降低居民与企业融资成本。在美联储加息进程基本结束后,不排除四季度有小幅降息的可能性。今年下半年尤其是三季度,价格型工具的使用可能较为谨慎。三是加大力度发挥结构性工具的调节功能。近年来,结构性工具运用频率较高,央行坚持结构性工具有进有退。下半年将集中用好当前存续的结构性工具,除个别的特殊需要外,再度大规模创设新工具的必要性下降。但为了更好地协同财政政策,针对性地支持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如中小微民营企业或个别困难行业,仍有适度创新推出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的可能性。
二、进一步打好政策组合拳的建议
如何打好政策“组合拳”是当前稳增长的首要任务。建议下半年将中小微民营企业和房地产市场作为政策组合拳的重点实施方向,在支持民企发展、恢复房地产市场、提高青年就业率、扩大消费、防范风险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为此提出九条政策建议。
建议进一步扩大减税降费规模,将减税降费的政策资源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倾斜。2022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2万亿元,今年建议不低于4万亿元,尤其是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费优惠政策可以进一步放宽,如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部分行业暂停预缴或免征增值税、设备器具所得税税前扣除、特困行业缓交社保费等。考虑到存款利率下行可能会对中低收入群体影响较大,可以考虑适度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或加大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补贴。
建议适当提高政府债务水平。增加政府可用资金,需要调整观念,合理看待债务水平问题。迄今为止,放眼全球,政府部门杠杆水平没有普遍可以接受的衡量标准。应从各国实际出发把握债务水平和杠杆水平,同时参考各国政府的相对杠杆率。目前,中国政府杠杆水平大幅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国有资产实力又十分雄厚,中国政府部门具有加杠杆的较大实质性空间。适当增加地方专项债额度、或充分使用专项债结存限额、或增发特别国债,不会增加一般公共预算与狭义赤字;当然也可以考虑增加财政赤字、调整财政预算。中央政府需要更多举债,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地方政府改善收支矛盾,提升政策措施落地实施的积极效果。
建议继续加大对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针对性金融支持。向房地产、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三农、绿色发展等领域提供持续、稳固、针对性强的金融支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针对性下调旅游、餐饮、购物等困难行业中小企业贷款利率,补齐短板,加快消费场景恢复。充分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作用,稳步推进对政府重点项目的金融支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可探索设立消费再贷款,再贷款利率可设定在1.75%以下,以缓解银行成本压力;支持金融机构消费贷款市场利率下行至2.5%左右,提升居民资金的可获得性,降低防御性储蓄水平。针对性地加大对吸纳就业较多行业企业的信贷支持,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信贷支持计划,以低息或免息贷款支持青年创新创业。科技创新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可以考虑延续实施。
建议一、二线城市适度松动限购限贷政策,以释放需求、扩大销售、回收资金。之所以过去采取限制性购房政策,主要原因还是对房价可能存在的潜在大幅上涨有所顾虑,然而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并不具备房价大涨的基础。截至2023年6月末,部分一线和大部分二线城市现房库存依旧偏高,住宅销售负增长,民众和社会普遍对房价看涨的预期并不强烈,此时已具备松动限购限贷政策的条件。国内外历史经验表明,放宽限制性措施的同时增加住房供给、做好土地价格的有效管控并不会带来房价的过快上涨。鉴于房地产行业对投资和消费具有较大的影响,适度松动限购限贷政策可以有效释放市场需求,促进下半年经济复苏。
建议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提供稳定的居民住房信贷支持,针对刚性首套房需求,符合条件的城市可下调房贷首付比例,包括重点二线城市和部分一线城市,建议下调5个百分点。保持房贷基准利率在较低水平运行,阶段性给予刚需和改善型需求购房者贷款优惠。保持对优质房企合理的融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加快开发贷审批和发放速度,稳妥有序增加“保交楼”专项借款、并购贷款和再贷款规模,增加中长期房地产项目施工建设贷款规模。加大力度创造宽松的房企非银金融环境,创新性地用好“住房金融支持政策第二、第三支箭”。
建议加大家电与汽车消费金融支持政策的力度。扩大购物、装修、旅游等消费券的发放规模;鼓励银行开发更优惠的居民贷款产品,进一步降低消费贷利率;通过财政金融手段支持线上消费平台与线下消费场景的恢复,支持各类线上线下促销活动。需要注意的是,直接向普通民众发钱不一定能有效拉动消费。由于特殊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我国居民储蓄倾向强、杠杆率较高,通过直接向民众发钱对于刺激消费的作用十分有限。
建议全方位落实出口促稳提质。下半年出口下行压力较大,需要多方面举措加以支持。一是要维持并扩大“新三样”出口竞争优势,支持新能源生产企业建立和完善国际营销服务体系,提升在海外的品牌宣传和售后服务能力。二是拓展出口多元化发展空间,注重与“一带一路”沿线、中东欧、中亚、南亚、拉美等地区的贸易联系。加快CPTPP和DEPA谈判进程,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升级,扩大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朋友圈。三是增强服务贸易出口竞争优势。注重推进国内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提档升级,尤其是知识产权、商业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四是加大对外贸企业的金融和财政政策支持。银行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保险机构应加强对外贸企业的融资增信支持,增加外贸企业的信保保单融资规模。财税部门应精准实施减税降费、出口退税和优化税收服务等举措。
建议落实好民企金融扶持政策。在民营企业问题上,仅仅强调一视同仁是不够的。重要的和实质性的是增加政策优惠和扶持,尤其是在金融和税收的支持和优惠政策上。应进一步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规模;鼓励银行加强和担保公司合作,发挥担保公司为企业增信和为银行分险的作用;开展银行对民营、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评估,不得盲目抽贷、压贷、断贷。鼓励银行机构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银行机构与投资机构建立市场化投贷联动机制。加大金融科技工具的使用,从电子签约、在线自助还款到自动预警,全程跟踪服务。应消除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领域隐性壁垒,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国资国企改革,加大民企参与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进入公共服务和公用事业领域、允许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以及开展特许经营。在上述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促进政策实施路径持续优化、政策执行实效不断提升,确保政策红利顺利转化为民营企业发展动能。
建议重点做好四个领域的风险防范与处置工作。一是防范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与道德风险,加强监管并恪守中小银行监管指标要求,使其保持更高的拨备率和更好的流动性;同时督促中小银行加快完善现代企业治理制度,提升内部风险管理水平。二是加快缓释地方债务风险,完善地方债务预算管理制度;清查隐性债务,杜绝增量,处理存量,压实各方主体责任。加强与金融机构间的沟通交流,对即将到期的重点项目贷款进行合理展期;可以考虑适度放宽地方债发行上限或加大中央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缓解债务压力。三是对经营相对比较困难、存量资产较优的房企,可考虑合理运用地方疏困基金,或者引入资产管理公司AMC等方式,缓释这部分房企短期现金流和债务压力,降低其流动性风险和债务违约风险。可探索设立国家房地产基金,应对房企中长期存量不良资产处置;初期建立的房地产基金规模可以在3000亿元左右,基本覆盖当下大型银行房企不良贷款规模。四是防范、化解和处置好金融风险,尤其是民营房企、其他民企的债务违约风险。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工作,推进金融监管相关法律法规落地,做好跨区域、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风险的监督与预警工作;加快推出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做好重大风险处置工作。(作者连平系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王运金系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马泓系植信投资研究院资深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