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9日讯(编辑 零彧)二级市场中,乌龙指虽不常见,但在指数基金领域,一些相对规模较小、成交不活跃的迷你ETF,囿于场内流动性不足,被一笔偏离幅度较大的成交拉出一根超长引线的情况却也偶有发生。
前提条件是:成交不活跃的迷你基。
成交相对活跃、规模较大的ETF通常不会出现这样的异动,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周五的短融ETF。
全天振幅0.02%,尾盘触及跌停价,收盘“大跌”1%
作为一只跟踪中证短融指数的债券ETF,短融ETF一直以来走势相较权益类ETF平稳,日内场内振幅大多都在0.03%以内。但昨日尾盘,突然出现2450手106.794元/份的成交,打破原本107.90元/份附近的成交活跃区间,使该ETF最终场内收跌1.05%,直接回吐自今年一季度末以来的全部涨幅。
而令人侧目不止于此,根据行情软件显示,该ETF日内最低价为97.132元/份,也即该ETF日内出现过跌停价成交,而从盘后数据来看,买2尚有218手该价位的挂单并未成交。该价格直接创下该基金成立三年以来的新低,并首次跌破ETF发行价。
如果是一只迷你ETF产品,或许可以简单的把这一现象简单归结为“乌龙指”,但实际上,短融ETF并非迷你基。若剔除货币ETF之后,该基金9月8日盘后282.18亿元的规模能在全市场ETF中排进前十五。
而在成交方面,该ETF周五日内换手率高达30%,总成交金额84.79亿元,远超过同日任意一只单一股票,在ETF中也仅次于两只货币ETF,高居第三,处于该ETF日常成交额范围之内,并无明显异常。
各项指标全部正常当ETF场内价表现如此诡异,不由得让人产生疑问。基金论坛上,各种猜测不断,甚至有“惊弓之鸟”将之与量化交易联系起来。
净值并未偏离,真是乌龙指的锅?
不过从周五盘后基金公布的单位净值来看,短融ETF基金净值并未发生明显波动,场内价尾盘“大跌”留下了1%左右的折价,如无意外,或许会在下周一开盘修复。
也就是说,“瞬跌”1%乃至触及跌停价,可能真的只是二级市场交易中的又一次“乌龙指”罢了。
为什么规模不小,且流动性极佳的ETF产品也会被乌龙指扰动?这或许与这一基金场内交易的参与者构成有关。
作为一只债券ETF,短融ETF场内交易份额不同于大部分公募基金的1元/份左右,而是每份百元以上,这也意味着场内购买门槛是其它大多数普通ETF的百倍。
再加上作为债券基金的低波动,对于绝大多数通过场内交易的个人投资者而言,吸引力有限。故而,从过往报告期所披露的持有人结构来看,机构持仓都在八成以上。
结合过往的前十大份额持有人名单来看,基本都是私募、券商、银行资管,偶尔夹杂个别资金量较大的牛散。
虽然整体成交金额较大,但具体分拆来看,近85亿元的成交额由日内不到80万手的成交量完成,相较大多数活跃的权益类ETF来说,成交的分布相对“稀疏”,且每一手成交的金额都不小,故而当出现价格偏差较大的“乌龙”成交时,对于价格的影响也会很大。
以最终将收盘价打到106.794元/份的这一笔成交为例,2450手,若按该价格计算,涉及的成交金额超2000万元,在一个相对成交并不活跃的时段中,将ETF价格拉低1%或许并不难,甚至完成跌停成交价也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事实上,对于短融ETF来说,类似的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出现。
2021年10月8日,该ETF开盘价103.26元/份,收盘价103.257元/份,但盘中出现过99.767元/份的成交,日涨幅0.02%,日内振幅3.40%。
不过从此后走势来看,这一小小的波澜并没有改变基金净值此后“亦步亦趋”的攀登走势。
对于短融ETF,乃至绝大多数债券ETF来说,这些K线上的“毛刺”或许都只是可以忽略的小事而已,对于基金本身来说,并不算大事。
但,若真是乌龙指,那以折价1%卖出那2000余万元的交易者,不知会作何感想?毕竟也是20多万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