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果然!3.5%利率寿险产品停售后首月,保费下滑

admin 2023年09月17日 07:24:15 4
果然!3.5%利率寿险产品停售后首月,保费下滑摘要: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今年8月,传统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从3.5%切换为3.0%的首个月份,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一如预期...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果然!3.5%利率寿险产品停售后首月,保费下滑

  今年8月,传统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从3.5%切换为3.0%的首个月份,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一如预期,出现阶段性下滑。

  据A股上市险企近日公告数据,五家上市系寿险公司8月单月合计保费收入885亿元,同比下滑1.9%,环比下滑14.4%。考虑到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为新保单保费收入和老保单续期保费收入之和,8月单月新单保费收入下滑幅度更大。

  利率切换后首月保费下滑

  A股五大上市系寿险公司中,除去年基数低的人保寿险外,其他公司今年8月的保费收入增速均放缓。

果然!3.5%利率寿险产品停售后首月,保费下滑

  整体上看,今年1-8月,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同比增速在5.6%~9.2%之间,均较1~7月增速放缓。

  其中,8月单月,各公司保费收入增速较此前3个月的高速增长画风明显不同。在今年3.5%利率产品停售预期下,自5月开始,寿险公司单月保费收入已连续3个月出现久违的两位数增长。进入8月份,在寿险产品预定利率切换到稍低水平后的首月,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单月保费均转为同比下滑,分别下滑10.3%、6.8%,平安寿险、太保寿险增速降至个位数,也有明显放缓。

  只有人保寿险稍有不同。该公司1~8月保费收入增速为11.5%,较1~7月增速9.7%有所提高。8月单月,人保寿险保费收入40亿元,同比增长70.7%。多份研报分析,人保寿险8月单月高增长,主要原因为去年同期退保导致基数较低。

  通过上市险企公布的月度整体保费收入,尚不能看出新单业务情况。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由新单保费和老保单的续期保费构成,对于这些上市系大型公司而言,保费中的大部分为续期保费,且续期保费多呈现累积增长态势。因此,在保费收入增幅放缓甚至下滑的情况下,新单保费收入下滑情况往往更甚。

  以公布了详细保费数据的人保寿险为例,新单保费中,该公司8月当月实现长险首年期交保费为4.58亿元,同比下滑22.4%。

  8月单月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增速放缓,符合预期。传统寿险产品维持了10年的3.5%预定利率,于2023年7月31日终结。这一预定利率政策调整此前已备受关注,自4月开始即有3.5%利率寿险产品将停售的市场消息,一波“炒停售”也加速了产品销售和客户需求的提前释放。此前即有头部寿险公司人士向记者坦言,在产品预定利率从3.5%切换为3%后,保费收入增速“肯定会下降”,至少在利率切换到3%后初期会有一定阶段的低迷期。

  除利率切换外,8月保费收入增速放缓还有部分原因在于,8月份在寿险公司全年业务节奏中带有“休整期”特点。开源证券非银团队点评8月保费数据时分析,负债端受到需求提前释放、新老产品切换培训以及队伍短期休整、增员等因素影响新单销售短期承压。

  短期有压力,长期仍有需求

  展望下一阶段,多家研究机构认为,在资产管理领域各类产品中,3%预定利率寿险产品仍有吸引力。

  开源证券非银研报分析,短期看,客户需求或仍需一定时间修复,不同地区渠道对新产品掌握情况或有一定差异,销售能力回升时间仍需进一步观察,9月新单业务或仍面临一定压力。长期看,居民资产配置需求长期存在,预防性储蓄需求有所提升,且储蓄型产品相关竞品收益率有所下降,储蓄型产品在2024年开门红以及长期展望中仍有望保持价值发展牵引地位。

  国君非银团队认为,存款利率下调背景下,居民旺盛的储蓄需求仍将成为寿险超预期的驱动力。随着9月初银行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调,保险3.0%定价利率的产品的性价比逐步体现,预计居民对3.0%定价利率的产品仍然有旺盛的购买需求,这将推动2024年开门红超预期。其认为,短期来看,监管对于银保渠道实行“报行合一”,阶段性可能出现银行渠道的抵触情绪而导致银保保费增速放缓,但考虑到当前保险是银行的重要中收来源,且客户对于保险的需求持续旺盛,预计银保保费将逐步恢复增长。

  国联非银团队分析,当前各寿险公司预计已基本完成全年新业务价值(NBV)目标,代理人和公司层面正在全面备战2024年开门红,预计在客户资产配置需求旺盛、外部竞品收益率下滑(定存利率继续下调)、代理人及公司充分准备和提前启动的催化下,2024年实现开门“红”可期。

  国信证券金融团队认为,寿险行业负债端将持续深化产品结构的调整。随着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提升,储蓄型保险在“稳收益、长久期、可避税”等方面仍具有绝对优势,因此未来此类产品仍有较多需求释放的空间。同时,从中长期来看,各险企也有望进一步推动“低保底+高浮动”的分红险产品创设,通过浮动利率实现与客户共担投资风险,控制利差损,优化资产负债管理。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