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淡忠奎 每经编辑 张海妮
“这几年中国创新药上市数量不断增加,说明我们在新药创新方面有了很大的积累和提高,并且从仿制、跟随(follow on)开始逐渐进入到自主创新阶段。”
10月27日-29日,由四川大学校友总会主办、每日经济新闻作为主办媒体的四川大学校友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成都举行,五粮液为大会独家合作伙伴。10月28日下午,美中医药开发协会(SAPA)原总会主席、SAPA中国候任主席戴卫国参加生物医药科技研讨会,谈及对生物医药从研发到产业化的最新观察和思考。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国家药监局共批准136款创新药上市,显示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由仿制药为主向创新药为主的转型进一步提速。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出现哪些新的变化?在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链路中,还存在哪些堵点?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和“引进来”?
围绕上述问题,戴卫国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的专访。他表示,近年来中国在生物医药尤其是创新药领域取得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从整个产业角度而言,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初步建立,但是整体创新链需要加强、完善,尤其是源头创新及成果转化制约了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应该是我们接下来的着力点。”他说。
谈创新生态:产学研有一定基础,但整体过程还有薄弱点
NBD:近年来,我国对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尤为重视,近五年就有逾百款新药诞生。据您观察,这些年国内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戴卫国:这几年中国在生物医药尤其是创新药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政府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生物医药创新,这对产业整体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第二,中国对生物医药研发的投资提升,无论政府,还是企业的投入都大大增加了。现在生物医药的投资规模跟过去相比有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像恒瑞医药等一批优秀的药企研发投入金额都是比较高的。
第三,国家在生物医药药品的审批制度上出台了很多政策,包括优先审批,比如对突破性疗法等的优先审评,大大加快了药品上市的审批时间,对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这几年中国创新药数量不断增加,新药创新方面有了很大的积累和提高,并且从仿制、跟随(follow on)开始逐渐进入到自主创新阶段。
第五,从产业角度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初步建立,医药产品的开发是一个系统过程,建立高效、完整的产业链是非常重要的。
NBD:目前还有哪些比较突出的短板?
戴卫国:从新药研发的角度讲,我们现在还是原创药比较少,大部分集中在仿制及跟随(follow on),虽然有一些自主创新药,但数量相对较少。
另外,中国人才性的成长很快,特别是年轻一代科学家,但是总的来说高层次人才及团队数量相对较少。还有就是我们研发投入在大幅增加,但是和国际上先进国家相比,还是比较低,尤其是在原创性研发上(耗时长)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我觉得从整个产业的角度,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初步建立,但是整体创新链需要加强、完善,尤其是成果转化率比较低。
这些薄弱点也制约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应该是我们接下来的着力点。
谈成果转化:缺少复合型人才,不能看低“转化”
NBD:您的工作经历涉及生物药产学研各环节,您认为我们生物医药产业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难点、堵点?
戴卫国:第一点就是我们生物医药技术转化率低。我们的大学及研究所技术、成果特别多,但是变成产品的比较少,转化率比较低。
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复合型人才。在做药物开发时,需要考虑其成药性及产品可能的生产及应用。我们许多科学家做出他们认为世界上最好性能的一个产品,但实际上可能在产业化中却无法生产、无法放大,没有办法产业化。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所以,希望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锻炼或者培训上加大力度。
第二点,需要在“转化”上花更多功夫,未来应该多建立一些转化中心。比如,很多教授的技术直接交给工厂,中间的环节是缺少的,牵涉资金投入、人才,还有在政策的支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学校及研究单位搞研发,工厂做生产,中间环节花的功夫不够或注意不足,也是我们目前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率较低的一个因素。
在这一领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做出了不少有益的尝试。比如,华西医院刘进教授是很有名的麻醉师,他从麻醉临床出发做转化,取得非常好的成就。另外华西魏于全院士的专家团队在开发新冠疫苗以及肿瘤疫苗等方面的成果也都有很好的例子。
开发生物医药产品,聚集研究、技术开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同时需要花很多的人力、物力去做转化,“不能去看低这个环节”。
谈国际交流:要“看得远”,力争有影响力的大项目
NBD:当前阶段,我们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正在逐步由仿制药为主向创新药为主转变,生物医药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尤为重要。在您看来,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和“引进来”?
戴卫国:这方面非常重要。以前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及产品出海非常少,但最近几年我们在新药创新方面有了很大的积累和提高。尤其是有些企业,在几年前就布局了一些很有希望的领域,比如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发展势头都不错,和国外MNC合作,出海成绩显著。科伦博泰的ADC出海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走出去第一步是增加相互了解。多参与国际学术及商业交流、推广活动,让别人了解你的企业及需求,同时介绍我们的技术及产品,推动在全球范围内营销创新产品,达成合作。
在此过程中,我们的销售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此外,我们要更多地在海外建立办事处,建立研发中心,积极开展研发项目,这些都是增进国内外企业交流比较好的办法。同时,也要根据需要,派遣企业科研人员出国培训交流,学习先进技术。
最后,利用好境外资源及国内生产优势,参与全球供应链。
至于“引进来”,一方面鼓励跨国公司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尤其是开展合作研发;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引进先进的生物医药技术、产品和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加快本土企业转型升级。
在“引进来”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引进一些有影响力的产业项目,能够对整个技术平台建设,以及整个产业上下游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发挥集中一点、以点带面的作用,既有集中,又有可持续性。
当然,在放宽外资准入门槛,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完善,对“引进来”也会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