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中新经纬从业内获悉,近期保险监管部门向保险公司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以及《关于短期健康保险产品有关风险的提示》(下称提示)。
监管在通知中指出,部分保险公司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存在产品设计不审慎、销售管理薄弱、客户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魔方业务”再被点名
上述提示在五个维度划定短期健康险业务的经营红线,并点名“魔方业务”。
在业内,以免费赠险或低保费为诱饵吸引消费者,进而引导客户投保或保障“升级”的行为,被称为“魔方业务”,涉及险种多为百万医疗险、重疾险。
提示要求,保险公司产品责任设计应立足于消费者实际健康保障需求,科学合理确定产品责任,不应使用“保费低至(最低)X元”“每月X元起”“保障高至(最高)X万”等词汇进行不当宣传。
提示指出,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承保的业务,投保人完成单个产品投保流程后,明确告知其投保流程已完成。不应使用“保障完善”“产品升级”“保障提升”等词汇,不当引导投保人进行新的投保或保全动作。
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表示,近年来健康险在前期高增长之后面临着增长放缓的压力,保险公司在业务持续增长的压力下,在开展短期健康险业务过程中,很多机构采用“保险魔方”的销售策略,通过将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的医疗险、重疾险赠送作为“引线”,引导消费者“升级”投保常规医疗险或重疾险等其他健康险。
2021年,监管部门曾对“魔方业务”点名并叫停。
2021年8月,原北京银保监局发布相关通知,要求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全面停止在北京地区发布存在过度营销、诱导消费问题的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广告,包括但不限于“首月1元”“1元升级”“免费赠险”“实物抽奖”“限时停售”等诱导、误导性的内容,以及存在广告标识不清晰、关闭按钮不显著、整屏诱导点击等问题的广告。
原北京银保监局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市场上包含“首月1元”“1元升级”“免费送保障”等内容的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广告较为普遍,相关广告标识不清晰不显著,且往往与共享单车、充电宝等消费场景紧密结合,一定程度上是在利用消费者的注意力“盲区”进行引流,同时部分消费者由于对保险产品了解不充分,未认真阅读产品条款,易引发消费投诉【进入黑猫投诉】纠纷。
今年7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向深圳各财险公司下发《关于个别短期健康险业务中存在问题及相关风险的通报》,直指“魔方业务”,并要求辖内财险公司不得开展任何类似业务。
李文中对中新经纬表示,“魔方业务”的销售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保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但是,这种产品设计和销售行为一方面违背精算原理,另一方面也很容易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利益。监管出手后,短期内保险公司的短期健康险业务发展会受到影响,但是长远看,有利于公司健康险业务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严禁出现“0”费率
上述通知则指出,短期健康险产品定价应当科学合理,严格按照定价的数据基础确定各期保险费率,不得通过随意调整精算假设等方式改变产品的费率结构,严禁出现“0”费率等各类明显不符合精算原理的情况。
针对销售环节,通知明确,各保险公司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销售人员队伍建设、行为管理和信息披露。在销售产品时,应当将保险责任、退保约定、保费交纳方式等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告知消费者,宣传用语应当易于理解。
通知强调,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的产品,应当实现理赔、投诉等服务入口全面在线化,要以显著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在线保全、退保等服务入口,并向消费者提供在线咨询、问答等服务功能,确保消费者可在线查询相关业务的办理进度。
李文中表示,此次监管是针对短期健康险在产品设计、产品销售和客户服务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最后又集中表现为损害消费者利益,监管出手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保险公司短期健康险经营行为,改善和提升行业社会形象,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对中新经纬表示,短期健康保险由于其价格低、保额高、保障范围广而受到市场的热捧。但如果各家公司的产品雷同,不能体现出各家公司的特点,则可能会出现价格竞争或其他恶性竞争。
杨泽云指出,在监管部门有针对性的监管下,保险公司要体现出自己产品的优势,一是基于居民医疗数据,针对细分人群进行精准定价,体现自己的特色和价格优势,同时也要保障公司自身稳健可持续经营;二是围绕居民健康通过提供前期的相关服务激励客户形成健康生活习惯,以降低损失率;三是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形成医疗、医药、保险等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实现短期健康保险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文:李自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