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不买立省100%,拒绝凑满减套路,这届年轻人双11消费变了

admin 2023年11月11日 22:50:14 7
不买立省100%,拒绝凑满减套路,这届年轻人双11消费变了摘要:   玩法越来越复杂、套路越来越多的双11,年轻人会为此买单吗?  在10月31日双11开始当晚,徐瑶算好了优惠,凑了1万多元的商品,显示优惠后的总价为6千多元,当她信心满满以为可...

  玩法越来越复杂、套路越来越多的双11,年轻人会为此买单吗?

  在10月31日双11开始当晚,徐瑶算好了优惠,凑了1万多元的商品,显示优惠后的总价为6千多元,当她信心满满以为可以捡到便宜时,却倒在了付款流程。

  忙活了40分钟怎么都提交不了订单,徐瑶最后联系上了客服,客服回复表示,预售订单只支持花呗,而徐瑶此前一款商品付定金时选择了信用卡,“平台客服让单独付款,那88会员的红包门槛那么高又怎么凑?付定金时选支付方式的意义何在?”

  “最后一年双11了。”徐瑶当即在社交平台发了一条帖子表达不满,这引起了众多消费者的共鸣——“付了定金的单比直接拍还贵点,全退了重拍”,还有消费者评论表示,“攻略做了半个月,买个电视便宜了1块钱,一气之下退款了”。

不买立省100%,拒绝凑满减套路,这届年轻人双11消费变了

  双十一的玩法越来越复杂,年轻人会为此买单吗?

  买得少了

  “前两年双11巅峰罐头可以买到19块钱一个的,现在我找了半天,目前最便宜的是22.6元。”95后女孩李丽是一名大厂员工,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双11到来了,但复杂的满减、优惠规则她搞不懂,算出来的价格好像也没有往年便宜。

  部分消费者往年双11热衷于蹲守直播间的消费习惯也正在改变。“很长时间没看直播了,因为太忙了,而且没什么想买的。”上海消费者王雨对第一财经表示,她曾经是李佳琦直播间的忠实用户,每年双11都会根据预告制作表格,通过计算以最优惠的价格购物。

  去年双11王雨曾经花费超过8000元,但是今年双11却 “一分没花。”在王雨看来,工作太忙导致没有时间看直播是一方面,同时直播间的价格优势在下滑,直播质量在下降,“现在无论是直播间内的品牌还是品类,都很杂乱。”

  徐瑶在去年双11花了1.2万元,今年整体消费只有6000元,其中约2000元都是提前给朋友买的礼物,她对记者表示,真正的需求没有很多,也降级了不少。

  徐瑶是一名电商从业者,此前做过2年天猫运营,较为了解天猫的规则,也是淘宝的老用户,4年的88会员。“作为买家同时又是商家,眼看着每次活动规则越来越复杂。”

  “平台用跨店满减吸引消费者凑到300的整数,再用各种品类券吸引消费者凑各种品类的产品,各个店铺还有挑战计划、店铺购物金满赠等,再用88会员红包门槛吸引大家把实付凑到7000才能减大额的红包。最后客户就会花比预期更多的钱买一些用不上的东西。”徐瑶说。

  徐瑶对第一财经记者总结,要想双11买到便宜,就必须熟知游戏规则,做足功课、数学好,还要会在各种会场里、角落里找优惠券,最后付款还要运气好,几个缺一不可,“打折促销早就偏离了原本的轨道,”她表示,“平台玩法复杂但是形式又很单一,消费者已经不想玩这么复杂的东西了。”

  作为从业者,徐瑶介绍,淘宝都是从9月就开始校验商家的最低标价,要求打标价是平时的9折,但其实都有对策,“比如提前先提价或者准备新链接用来做双11。所以每次都能看到很多商品的原价离奇地高,今年也发现了很多产品卡着跨店满减标价,比如300、600这样的整数,就是为了跨店满减少扣一些,所以永远都是凑来凑去,只比日常买便宜几块十几块。”

  艾媒咨询在去年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2022年“双11”网络口碑指数为65.9,中国网民对 “双11”的态度较为平常,整体评价并没有非常高。调研数据显示,49.9%消费者比较不喜欢 “双11”的各种玩法,希望“双11”增加更多的创新游戏玩法和加大满减力度的消费者较多,分别占比47.5%和44.7%。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双11玩法太多,许多消费者表示摸不着头脑,实惠和简单才是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对于电商平台而言,如何从价格、质量以及服务方面作出改进,以此增加用户黏性成为新命题。

  今年双11贝恩公司收集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与2022年相比,超过四分之三(77%)的消费者计划在今年“双11”减少消费支出或维持和去年一样的水平。

  Just So Soul研究院基于Soul App展开调研并发布了《2023 Z世代双十一消费行为报告》,报告显示今年有88.1%的年轻人参与双十一大促,其中36.4%的年轻人消费预算与去年持平,28%的年轻人减少了支出,也有35.6%的年轻人的消费预算超去年。

  今年双11,78.9%的年轻人都为自己设置了消费预算标准,仅有15.9%的“剁手人”在此次双十一超出预算消费。报告显示,43.4%年轻人提前理清需求,做好产品攻略,“带有明确目的进行搜索、选品后下单”是2023年消费者参与双11的最主要形式。此外,还有30.62%年轻人会“多个平台、渠道进行比价后下单”。

  消费变了

  徐瑶认为,平台大促的本质就是希望消费者贡献更多的销售,商家即使让利也是希望获得更多订单,才有了各种规则,核心都是希望发掘更多的需求,“你掉到这个陷阱里,那就会花更多的钱,最终得到很多你冷静下来想想并没有那么必需的东西。”

  像徐瑶这样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今年双11马娅在衣服品类上花费了近万元,为控制预算她从买多变为买精,另外一些可有可无的细分衣物品类,如健身服,马娅放弃了昂贵的Lululemon,转而买99元至199元左右价位的品牌代替。饰品品类方面,马娅从过去的几百几千元档位,转移至在小红书购买几十元的小耳饰。

  张迪对消费的态度也变了,过去她是会在北京SKP最高消费十多万元买包的人群之一,但疫情之后心态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对未来经济预期持保守态度,另一方面张迪将更多重心投射自身,过去可能希望通过买个包来进行一次仪式性的纪念,但如今她感觉,买一个新的手机壳、买一束花,都可以是一种仪式感,应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到处走走,看看自然。

  与此相对应的是,消费者正在寻找更多可替代的购物渠道。在美妆品类,不少消费者转向了中免日上这样的免税店,上面不少品类的价格几乎是官方店的一半,而在日用消耗品方面,疫情影响退去后,消费者正在回归线下,他们发现线下可能更便宜且便捷。

  前几天,李丽所在的城市发了一张满100减30元的线下消费券,实在不知道买什么,她带着消费券去了超市。花70元,她购买了洗衣液、数十瓶饮料、抽纸等,满满当当地带回家。“超市每周二会有活动,很多东西都降价。”李丽算了下,这些东西在电商平台下单需要115元左右。

  “生活用品都通过超市,山姆送货也很快,而且价格也没有太大差别。护肤品之类的则通过日上免税店或者出国时买,衣服的话线下买得多,因为要试。今年淘宝订单大多是出差和旅游的机酒,化妆品就网购了面膜。”王雨表示。

  王雨计算了自己全年的花销,从金额看全年消费有增无减,但是在电商渠道以及双11时期的购物金额在下降,“其实今年整体支出并没有减少,可能网购少了,但是旅游、聚会变多了。”

  《2023 Z世代双十一消费行为报告》显示,有54.3%的年轻人留意线下促销信息,在这之中,有超6成的年轻人双11消费线下多于或持平线上。这一趋势在小镇青年群体中更为明显,7成关注到线下促销的小镇青年双十一消费线下多于或持平线上。

不买立省100%,拒绝凑满减套路,这届年轻人双11消费变了

  尽管消费变得更谨慎了,但李丽对双11没有完全拒绝,“我没有特意去控制消费的愿望,只要比平时便宜就可以买,而且买的都是会需要的东西,”她表示,自己会注意买的东西不会很贵,在工资或者存款中占比很小,“反倒是那种需要用上全副身家的东西,比如房子,不敢买了,日常消费更能正常计划了。”

  等双11的第二波活动期到来,还会不会继续购物?李丽并不确定。“我最近总忍不住打开淘宝,看看有没有什么值得买的。”此前,一位喜欢研究打折的朋友给李丽发来一个链接,一款知名品牌的面膜50片售价270元,她立刻就下单了。双11的第15年,她不确定的是,这样的优惠还好不好找到。

  (文中徐瑶、李丽、王雨、马娅为化名)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