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黑色星期五”开启美国假期购物季 黑五线上消费创新高
今年美国“黑五”挺疯狂!线上消费额创历史新高,都靠商家“赔本赚吆喝”?
华尔街见闻
消费降级、通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商家为了吸引客户,只能靠实打实的降价。
今年的美国“黑五”太疯狂了!
Adobe Analytics报告称,“黑色星期五”当天,美国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7.5%,达到了创纪录的98亿美元(约合700亿元人民币)超过分析师预期,且比感恩节前一周增长了72%。
另据加拿大电子商务平台Shopify,该平台全球“黑五”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2%,达到40亿美元,其中服装、个人护理和珠宝的销售额增长最快。
然而,这看似疯狂的背后,是消费降级、通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商家为了吸引客户,只能靠实打实的降价。
打折越狠,卖的越好
百思买、劳氏等大多数零售商的折扣力度均高于以往,Target、美妆零售巨头Ulta Beauty等零售商则推出了闪购促销活动,为某些品牌和商品提供24小时折扣。
Adobe报告发现,“黑五”最畅销的商品是智能手表、电视等电子产品,以及玩具和游戏,家庭维修工具表现不佳。
Adobe Digital Insights首席分析师Vivek Pandya表示,最畅销的产品与折扣最大的产品直接相关。
Salesforce的另一项统计显示,“黑五”期间美国在线销售额同比增长9%,其中,服装、家居和美容品折扣力度最大。
高通胀、高利率下,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先买后付”
尽管商家“诚意满满”,消费者对价格还是很敏感,考虑到持续了一年多的高通胀和高利率,他们的预算更加紧张。
Adobe调查显示,“黑五”期间,约有7900万美元的销售额来自选择“先买后付”的方式支付的消费者,比去年增长了47%。
Pandya表示:“过去一年中,出现了一批非常有战略眼光的消费者,他们确实在努力利用这些大型促销季,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折扣。”
Pandya还指出,冲动消费为“黑五”的盛况做出了很大贡献,53亿美元的线上销售额来自移动购物,占比首次超过了电脑端。他指出,KOL和社交媒体广告让消费者更为容易接受在移动设备上消费。
Adobe通过分析美国零售网站的万亿次访问量、18 个产品大类和1亿份SKUs商品来收集数据,它不跟踪实体零售数据。
“网络星期一”,火爆或继续上演
未来几天,Adobe 预计,周末和“网络星期一”消费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最便宜的商品仍在前方。“网络星期一”指的是“黑五”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一,是美国一年当中最火爆的购物日之一。
该报告预测,选择线上购物的消费者在周六和周日的消费额将约达到100亿美元,而“网络星期一”的消费额将达到创纪录的12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1%。
最后的消费狂欢?
但随着节假日走向结束,消费可能会开始疲软。Pandya表示,“网络星期一”作为假日季的最后一个重要消费日,可能是年内非必需品支出的最后一次高峰。
Pandya表示:“我们确实预计增长将会减弱,因为折扣力度会减弱,而且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季买家的行为。”
他指出,总是有送礼者会推迟节日购物,因此消费可能会在12月底继续减少。但他说,真正的增长“最终出现在11月和感恩节那周”。
而在整个消费周期间,从感恩节到“网络星期一”的五天内,Adobe预计线上销售额高达372亿美元,占全年假日季线上销售额的16.8%,预计11-12月期间将达到2218亿美元。
Adobe增长营销副总裁帕Patrick Brown表示:“尽管经济环境难以预测,消费者面临利率上升等多项挑战,但由于创纪录的折扣和灵活的支付方式,我们预计本季线上销售将出现强劲增长。”
消费者更愿意花钱了?意味着什么?
无论如何,今年的线上“黑五”向预测销售低迷的悲观商家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消费者比去年更愿意花钱了。
Salesforce此前预测,与2022年“黑五”相比,美国在线销售额将增长1%,为至少5年来的最低增速。Adobe此前预计今年“黑五”销售额将增长4.8%,远远低于疫情前13%的年均增长率。
研究机构预计今年美国“黑五”购物季期间,将有1.82亿人购物,比去年多出1600万人,也将是自2017年有数据统计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年。
但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线上,实体店在“黑五”期间的表现就没那么乐观了。
万事达卡Spendingpulse周六对今年“黑五”的销售分析发现,实体店销售额仅增长1%多一点,而在线销售额则比去年增长8%以上。
Pandya表示:“我确实认为,围绕实体店的‘黑五’体验、排长队等的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他补充说,线上购物“更多地处于主导地位”,因为更容易比价,并获得更好的价格。
Spendingpulse报告称,美国“黑五”零售销售额(不包括汽车)同比增长2.5%,其在9月曾预估美国零售销售额(不包括汽车)将在11月1日-12月24日的假期购物季增长3.7%。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