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辽宋合战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公元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在双方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盟约规定: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3.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当初学历史的时候,认为这单纯是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是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另外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与用兵的费用(3000万)相差百倍,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当然坏处也不是没有,就是军队战斗力更差了,文官的长期掌权导致武将毫无地位,尽管有西夏的威胁还存在一些练兵机会,总体来说中后期的北宋军队与开国初期的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加上当权者的昏庸,吏治腐败,天灾人祸不断,人民被迫起义等等。最终辽和北宋由于长期和平导致内部出现重大问题,军队一盘散沙,被后起的金国先后灭掉。
历史上的宋辽战争的结果是什么?宋辽战争最后怎么样了?
宋辽经过多年的战争以后,最终达成一致,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国,这也意味着结束了25年的宋辽战争,从此两国和谐共处。
宋朝与辽国打了多少年的仗?
打宋辽战争了几十年,和平宋辽战争了几十年。太宗皇帝开始打。中间有个颤渊之盟,然后和平了几十年。在辽末,金人联合宋朝一起攻辽。宋军依然打败。之后辽被金国所灭。
赢了面子输了里子,宋辽战争谁是最大的赢家?
历史上的宋辽“澶渊之战”就是胜败颠倒的典型战例。北宋政权在击杀辽军统帅时,辽军已孤军深入宋境数百里,而由于北宋瀛洲固守战的胜利,辽军已经犯下大忌绕开瀛洲于身后,这样的有利背景下,委屈求和,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虽然此盟约以极小的岁贡换取了宋辽之间百年和平的局面,但北宋彻底失去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在政治上获胜,在军事战略上属于彻彻底底的失败。
燕云十六州
宋辽之间的战争主要就是围绕燕云十六州的争夺,那么幽云十六州的战略地位有多重要呢?
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王维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它主要指的是现今北京、天津北部地区以及河北、山西北部地区。根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它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十六州。其中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称作“山前七州”;剩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称作“山后九州”。
对于从中原王朝来说,燕云十六州的得失,直接影响江山社稷的安危。从长城的布局来看,居庸关以东,往西南方向分支的一条长城是在太行山脊上绵延的,直到到朔州以西再长城汇合,这便是内长城。故而中原王朝失“山后”,尚有内长城的雁门关可守,但失“山前”则再无险可守,河北地区广阔的平原任由游牧民族的铁骑驰骋。
对于辽而言,燕云十六州是规模相当可观的产粮区,此地农业、手工业都比契丹本部发达,因此将幽州定为辽国的“南京”,设府立官,成为辽国虎视北宋的前沿腹地。再者经过萧太后的治理内政,辽国内部逐渐稳定,于是辽国便想尽取“关南之地”,全盘掌控燕云十六州。
战争经过
公元1004年,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为名,亲自集结大军深入宋境。在定州失陷、云州告急时,宋廷内部言南逃者众多,宋真宗本人也是偏向议和南逃的态度,但在宰相寇准的强烈建议下,宋真宗也不得不御驾亲征。
辽军方面,辽军出征的意图非常明显,是想完全占领河北之地,于是从军事动员上,不仅是皇帝的亲卫全部到场,还召集了渤海人、奚人和党项人,辽圣宗还下令国内领主携私兵于前线集结。辽大军推至定州时,与宋军出现相峙局面,辽军深入宋境,人困马乏,于是主动请求议和,而宋真宗并未允许。
时至十一月,辽军于朔州为宋军大败,辽军岢岚军所部因粮草不继而撤退。辽军再集中主力部队围攻瀛州,企图拔下这个重镇以待养兵,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床弩、投石机、焦油等能用的装备全部派上城头,辽军围城十数日不得下,损伤严重。
但在另一战场,辽统帅萧挞凛与萧观音奴二人攻克了祁州,辽圣宗于是放弃围攻瀛洲,饶开此城率军与萧挞凛会合,进而合力攻打冀州、贝州,另一路辽军在攻克德州后亦汇合主力部队向澶州进围,宋将李继隆则死守澶州,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
“将与宋战,挞凛中弩,我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辽史》
在战事关键时期,萧挞凛冒然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被宋军大将张环(也说周文质)以伏驽射杀,萧太后闻后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此时正逢宋真宗御驾亲征至澶州,在寇准建议下,宋真宗登城督战,为宋军鼓舞,根据《宋史》记载,“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宋军士气大增。
澶渊之盟
此时的宋辽双方形势对比已然明了,宋军士气大振,而辽军深入宋境,丧失统帅,人困马乏,供给困难,身后还有一座坚城,极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形势。当辽萧太后派王继忠前往宋营表达退兵言和之意后,寇准极力阻止,边防大将杨延昭也派人上书称“应趁机扼守各路要道,对敌围而歼之,然后再乘胜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
无奈宋真宗与萧太后的政治默契一拍即合,萧太后方面败势已定,在这么僵持着说不定会出大事,但毕竟打这么远了,北宋也看见辽的军事实力了,怎么也得要一些好处再退兵;宋真宗方面,幸好辽统帅死了,澶州再破,下面就到开封了,赶紧停战,花钱买个安心不也挺好么,若不是寇准,也许不到澶州就停战了。
事实证明二者的整治眼光是不错的,辽国见好就收,并未多要,据说敲定和约的使者回来汇报岁贡30万的时候,还受到了宋真宗的表扬,堂堂大宋,一年给个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是很轻松的,以小代价博取了百年的边境稳定确实是稳赚不赔。
但看似双方互惠共赢的“澶渊之盟”实际上并非有利于北宋,一时的贸易往来,边民互通是和平发展的表面现象,对于国家战略上,燕云十六州的控制权并未掌握,这始终是北方边境的威胁,虽后来有金国“海上之盟”的许诺,但金国后代君主却不会买这个帐,依旧是北境最为薄弱的环节。再者“和平”表相下带来的“忘战去兵”成了大宋积弱的开端,以至后来“禁军、河北军、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陕西军可用”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