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律绝(律绝对不齐怎么理解)

admin 2022年09月24日 20:21:13 32
律绝(律绝对不齐怎么理解)摘要: 本文目录一览:1、什么是绝句,什么是律诗?2、...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绝句,什么是律诗?

绝句

绝句这个名称在南朝齐、梁时期就已产生,当时将五言四句的小诗,称为绝句。在流行过程中,经过一些诗人的运用和提高,逐渐趋于成熟,到唐朝人手里,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格律,为绝句正式定了型。每首都是五言或七言四句,在声韵格律上有它特定的严格要求。因此,这种绝句,也称律绝。

绝句诗的押韵,就是在每一首诗的第一、二和第四句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目的字做韵脚;除第一句可以不押韵以外,其中第二、第四两句的末一字,要用同属一个韵并且同是平声(第一声或第二声)的字做韵脚。

在字的平仄安排上,要求每句中每个节拍所在(不包括句末一字)字要平仄交错,第一、二句,第三、四句同节拍字要平仄对立,第二、三句间节拍字要平仄相粘。绝句诗第一句 (不包括这句不用韵的末一字)和第四句,两句在节拍上的平仄安排是一致的;而第二句和第三句除韵脚外,两句节拍的平仄安排也是一致的。

律诗

律诗也分五言和七言两种,每一种都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也和绝句一样,在南朝齐梁时就有这种形式出现,只是格律还不完备。直到唐朝武则天时期,七律方才形成。律诗常见的都是用平声韵脚。律诗用韵的地方是一、二、四、六和末句。第一句既可用韵,也可以用邻韵或不用韵;如果不用韵,句末一字一般都用仄声。律诗字句间的平仄安排,也和绝句一样,要求一句之中,节拍字平仄交错;第一、二句之间,第三、四句之间,第五、六句之间和第七、八句之间,平仄对立;第三句和第二句之间,第五句和第四句之间,第七句和第六句之间,平仄相粘。

律诗还必须讲对仗,每两句称为一联:第一二句称为“首联”或“起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又称“腹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就规定必须要用对仗,就是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象古代的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也就是两副对联。

例如晚唐诗人韦庄作的七律《夜雪泛舟游南溪》的中间两句:

┌两岸严风吹玉树,

颔联┤||---||

└一滩明月晒银沙。

(-)-(-)||-⊙

┌因寻野渡逢渔舍,

颈联┤--||--|

└更泊前湾上酒家。

||--||⊙

其中颔联出句的词组结构是两岸、严风、吹玉树,对句的词组结构是一滩、明月、晒银沙,都是二、二、三字组成的三个词组,对得非常工整。再看它的词性相对情况:“两岸”是由数词“两”和句词“岸”组成的词组,而下句的“一滩”,也是由数词“一”和名词“滩”组成的。“严风”,“明 月”,都是由形容词修饰名词构成的词组。“吹玉树”动宾结构,“晒银沙”也是用同样词性的字组成的。

五言律诗四十字,七言律诗五十六字中,基本上不允许出现重复字。这是律诗的一般规律,但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类的叠字对,和李商隐《当句有对》中“池光不定花光暝,日气初涵气乾”之类的当句 对,则还是算合乎格律的。

律诗和律绝为什么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音乐美呢?

由于律诗和律绝有鲜明和谐的节奏及抑扬有序的声调,所以读起来愈发朗朗上口,充满音乐美。

具体而论,唐诗派别虽多。但总体而论,唐诗却有一一个共同的特点。既能把充实的内容与饱满的感情,高度的写作技巧与纯熟的表现方式完美地结合起来。唐之前的诗并非没有充实的内容和饱满的感情,但苦于表现方法、艺术技巧尚不能像唐人那样随心所欲,做起事来难免有些板滞拙涩,缺乏活泼流动的韵味与风情。唐之后的诗并非没有高度的写作技巧与纯熟的表现方式,,使诗歌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应有的情韵。

但唐诗则不同,历史的机遇使它处于一种最佳的处境。它-方面能保有充实内容和饱满感情, 一方面又能在写作技巧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而唐人几乎开口便能写出好诗,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 感情真切,情趣盎然,仿佛- -切皆从胸中流出,并非在有意为诗,但写出来的却是一派有如天籁的真情神韵,这正是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可及处。

就体裁形式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包括“三、四、五言,六t杂言,乐府、歌行、近体句,靡弗备矣。"(《诗薮》外编卷三)唐人发展了汉魏以来的五七言古体诗,既保有其古朴淳美的固有本色,又增加其生动流走的新貌,特别是能吸收唐以来近体诗的优点,使其声情更加婉转优美,摇曳多姿。

七信歌行体在六朝时尚属初期阶段,至唐亦蔚为大国。即使是从南北朝起即已失去其音乐性的乐府诗,在唐代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李白尚喜借旧题写时事。至杜甫则发展为“即事名篇依傍”(元稹《乐府古题序》) ,专写新题乐府,从本质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至白居易,更团结元稹、张籍、王建等人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使乐府诗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律绝是律诗和绝句又被称为

律绝是律诗和绝句又被称为

律绝是绝句律绝的一种律绝,不但押平声韵律绝,而且依照近体诗律绝的平仄规则律绝,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

律绝和古绝如何分别?

可以这样分别: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两种,古绝归于古风,押仄声韵,不用律诗的平仄,不讲究粘对,出现于律诗(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定型,盛唐成熟)之前,归于古体诗。律绝出现于律诗之后,押平声韵,依照律诗的平仄规则,讲究粘对,是近体诗。近体绝句简称绝句,也叫律绝和小律诗。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

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详细分别:

律绝

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特点,讲究平仄,押韵严格。

律句有四种基本句型。五言:(甲)平平仄仄平,(乙)仄仄平平仄,(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七言只是在五言句型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就是:(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平平仄仄平平仄,(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少些。

古绝

古绝,即古绝句,是和律绝对立的一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是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约束而创作的。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是古绝:

⑴用仄韵(但这有争议,有很多学者诗人认为律绝的标准是粘对律句,与韵的平仄无关)。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但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

唐诗中的绝和律两者分别是什么意思?有区别吗?

古诗中律绝我们经常听说律诗和绝句律绝,但是究竟什么是律诗,什么是绝句呢,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律诗,从表面意思来看,就是说,这种诗歌体裁有着非常颜色律绝的格律规范,比如说,字有多少,句有几句,平仄分别在什么位置,押韵是怎么形成的,两句之前是如何队长的,等等各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而绝句,就是截句,也可以说是断句的意思,是从律诗中间提取了精华的部分,一般是两联四句,相对来说,绝句比较简单。

一、律诗的形成和绝句不同。

律诗一般是有诗人直接创造的,跟词牌一样,在确定律诗的标题和题材之后,就等于基本确定了律诗的框架。诗句有五个字的,也有七个字的,五个字的称为五言律诗,七个字的称为七言律诗,两句为一联,一般的律诗都是四联,也就是总共八个句子。也有超过八个句子的,超过八个句子的称为排律。

二、律诗的结构。

律诗一般分为四联,这四联的每两个句子都是要严格的对仗的。我们举个例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不仅如此,平仄声也要相对呼应,liu,tian.但是平仄一般没有语句对仗严格。四联八句的律诗,一般采用的是一个押韵。就是第二、四、六、八句的结尾韵在一个音调,这样才能称之为好的律诗。

三、绝句相对比较简单。

绝句简单来说是律诗的截句,从律诗中截取一部分精华,形成的一首小断句诗。比律诗的题材要简单的多,一般就是四联四句,以五个字的绝句为多。不过绝句也讲究对仗和押韵,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要押韵。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