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叫“正月十五雪打灯”?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一句典型的气象谚语,是古人经过长期观察气象总结出来的谚语,它能够经过千百年流传至今,也绝不是空穴来风的。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句谚语中的日期都是农历日期, 我国所使用的农历和公历两种历法形式,一般农历每月的十五又恰好是月圆之夜。
从字面上理解这句俗语就是,若在八月十五这天晚上阴天乌云遮住了月亮,那么到了正月十五必然会下雪,而正月十五恰好是人们赏灯的日子,因此雪会落在灯上,形成雪打灯的景观。不过按照我的理解,这句俗语确实有一定道理,它反映了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
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天气,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总结出一些节气之间的规律,这个叫做“韵律关系”。也就是说在某一种天气出现之后,对应未来若干天以后将出现与之对应的天气。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意思是什么?
“八月十五云遮月”,说的是在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两天,夜晚如果出现彩云把亮通通的月亮遮住的情况,那么在5个月后的正月十五,就很有可能会有降雪天气。也就是说,头年的正月十五是阴天,来年的正月十五很有可能也会飘大雪。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流传中国广大地区的一句农谚,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天气预报经验,反映了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
诸如此类的农谚还有:
1、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2、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3、立夏不下,桑老麦罢。
4、有水才有谷,无水守着哭。
5、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6、龟背潮,下雨兆。
7、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8、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什么意思呢?有什么讲究吗?
从我小时候起正月十五雪打灯,村里的老人就说正月十五雪打灯,“8月15日云遮月,正月15日雪灯”,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8月15日是我们的中秋节,在我们这边的中秋节有一句名言,那就是15月16圆,中秋节是古人赏月,但15月不是最大最圆的,最圆的时候是16月。第二天是元宵节,在四川过年的时候会有挂灯笼的样子,欣欣向荣的灯笼代表着今年的家庭团圆和兴旺,这是一个很好的意思。
这两个关于这个季节的说法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村的老一辈总是根据天气来预测来年的节气变化。如果8月15日多云或月亮被遮住,明年元宵节的天气不会很好,可能会下雪。换言之,如果8月15日天气下雨,则次年正月十五将有雪。这个成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的天气预报经验,反映了假日天气之间的回声关系。
正月下雪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因为正月十五,冬小麦开始变绿,需要水。人们通过8月15日的月亮预测来年15日的降雪,判断是否丰收,这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原因是天气之间有节奏的关系。节奏是指某一种天气的发生,对应于未来对应天气的天数。这种节律的长度从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180天到240天不等。“8月15日和正月15日之间的差异是农历正好150天的节奏。历史数据证实,每当中秋节多云或多雨时,次年正月15号就会多云或下雪。
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是两个传统的民间节日。一个是中秋节,在秋天赏月,另一个是元宵节,在春天赏灯。这两个节日相互对应,相互呼应。通过8月15日的中秋节,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天气预报,反映了我们祖先的智慧。
正月十五雪打灯是什么意思
这是传统的农谚.“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反映了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 。
中秋佳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如果这一天乌云遮月,天色黯然,令人失望,但意味着我国的另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在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之时,雪花纷飞,又令人兴奋。
两个传统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让人们非常关注,事实上其他日子间的天气,也存在这种互相关系,不过平常的日子里没有引起大家广泛注意罢了,那么互相关系是如何存在的?这就要说到大气韵律活动,地球的大气又存在某些“节奏感”,于是便形成了这样的相应关系。
不少气象台根据这个俗语,研究了冷空气活动的5个月左右的韵律关系,将它用于天气预报,不过大气的韵律活动是非常复杂的问题,类似这样的规律性不是都出现在我国全部的地域上,也并非是每一年都能够对应上,便造成了天气预报不够准确,但还是要感叹老祖宗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