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中国官衔(中国官衔对应职务)

admin 2022年10月12日 01:43:19 10
中国官衔(中国官衔对应职务)摘要: 本文目录一览:1、中国的官衔几杠几星各代表什么职位?...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的官衔几杠几星各代表什么职位?

义务兵

列兵:一道细拐 上等兵:两道细拐

士官

一级士官:士官标志加一道细拐

二级士官:士官标志加一道粗拐

三级士官:士官标志加一道粗拐一道细拐(粗拐相当于两道细拐,各级别以此类推)

六级士官:士官标志加三道粗拐

尉官

少尉:一杠一星,排职

中尉:一杠两星,排职、正/副连职

上尉:一杠三星,正/副连职,副营职

校官

少校:两杠一星,正/副营职

中校:两杠两星,正/副团职

上校:两杠三星,正/副团职、副师职

大校:两杠四星,正/副师职、副军职

将官

少将:橄榄枝加一星,正/副军职

中将:橄榄枝加两星,正/副大区职

上将:橄榄枝加三星,大区正职到军委副主席(上将为我国目前最高军衔,军委主席不授衔)军衔等级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衔分为3等10级,即将官3级(上将、中将、少将)、校官4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3级(上尉、中尉、少尉)。

根据军官所属军种和技术特点,在海军空军和专业技术军官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专业技术”名称。

现行军官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1.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不授予军衔;

2.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委员为上将;

3.大军区正职为上将、中将,大军区副职为中将、少将;

4.正军职为少将、中将,副军职为少将大校;

5.正师职为大校、少将,副师职为上校、大校;

6.正团职为上校、中校,副团职为中校、少校;

7.正营职为少校、中校,副营职为上尉、少校;

8.正连职为上尉、中尉,副连职为中尉、上尉;

9.排职为少尉、中尉。

专业技术军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为中将至少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为大校至上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为中校至少尉。

志愿兵役制士兵按军衔等级分为:高级士官(六级土官、五级士官);中级士官(四级士官、三级士官);初级士官(二级士官、一级士官)。义务兵役制士兵为最高军衔。海军、空军士兵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二字。

文职制度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文职干部是被任命为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办事员级以上职务,不授予军衔的现役军人,是国家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

文职干部按照工作性质分为专业技术文职干部和非专业技术文职干部。

文职干部编制范围:军队中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医疗卫生、教学、新闻、出版、图书、档案、文化艺术、体育等单位的部分专业技术干部职务,以及机关、院校、医院等单位部分从事行政事务、服务保障的干部职务。

文职干部的职务等级:专业技术文职干部的专业技术职务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等级分为1级至14级,1级为最高级;非专业技术文职干部的职务分为正局级、副局级、正处级、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一级科员、二级科员、办事员。文职干部的级别设置为特级、1级至9级,特级为最高级。文职干部的待遇基本与现役军官的待遇相同。

文职干部着制式服装,佩带帽徽、肩章、军种符号、领花。根据工作需要,文职干部可以改任军官,并按照有关规定评定授予军衔。

中国的官级顺序是什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有关规定:国家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和职责设置公务员领导职务、职级序列。公务员领导职务根据宪法、有关法律和机构规格设置。

公务员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公务员职级在厅局级以下设置。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级序列分为:一级巡视员、二级巡视员、一级调研员、二级调研员、三级调研员、四级调研员、一级主任科员、二级主任科员、三级主任科员、四级主任科员、一级科员、二级科员。

计划单列市序列国家标准序列

正市级--副省(部)级;

副市级--正厅(局)级;

正局级--副厅(局)级;

副局级--正处(县)级(注:计划单列市副局级干部是一个介于副厅级与正处级之间的特殊级别);

正处级--正处(县)级;

副处级--副处(县)级;

正科级--正科级;

副科级--副科级;

科员级--科员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行政级别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官衔

中国官职等级

中国官衔中国官衔,狭义指公务员职务与职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有关规定中国官衔:国家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和职责设置公务员领导职务、职级序列。公务员领导职务根据宪法、有关法律和机构规格设置。

公务员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公务员职级在厅局级以下设置。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级序列分为:一级巡视员、二级巡视员、一级调研员、二级调研员、三级调研员、四级调研员、一级主任科员、二级主任科员、三级主任科员、四级主任科员、一级科员、二级科员。

国家级正职: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全国政协主席

国家级副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纪委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委员

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国家中央军委副主席、委员,国家监委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注:中央军委委员享受副国级待遇,但不属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序列。

注:中共中央直属机构正职一般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书记处书记及其中国官衔他副国级干部兼任。

省部级正职:

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书记,中共中央纪委副书记、常委,中共中央直属机构正职(特殊副职)

国家监委副主任、监委委员,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政府、政协正职,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正职(特殊副职)

人民团体正职

正部级企事业单位正职

注:中共中央委员一般为省部级正职

省部级副职:

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副书记、常委,副省级城市党委书记,中共中央直属机构副职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政府、政协副职,副省级城市人大、政府、政协正职,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副职、副部级机关正职,国务院部委管理中国官衔的国家局正职(如国家烟草局局长)

人民团体副职

正部级企事业副职,副部级企业正职

副部级高校正职

·······

中国官位级别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中国官衔,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中国官衔,分管各方面政务,至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中国官衔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共2张

各朝地方官职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三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唐代全国分二十二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中国官衔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宗皇太极封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中央具体官职

令尹

(丞相)

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且多为芈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亦有少数外姓之人为令尹(吴起、黄歇、李园),实不多见。(其此之谓乎)

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上大夫

先秦官名,比上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楚设。《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姜亮夫《屈原赋校注》:“楚之上官大夫,亦大夫阶爵之别矣。”“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战国时,官爵可分为上卿和大夫两级:在卿当中有上卿、亚卿之分。在大夫之中,有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例如魏国,吴起做西河守时,奖励军功,曾以长大夫赏人。后来须贾曾为魏国的上大夫。(其此之谓乎)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其此之谓乎)

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其此之谓乎)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