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季度论坛(2023年中期)举办。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中国社科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出席并演讲。
高培勇指出,当前宏观政策的配置与以往相比有两点不同。应当围绕着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配置,比较着做,对比着干。
第一,宏观政策配置要做成本效益分析。
高培勇指出,“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个提法就是要做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为什么说有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显然前期刺激政策是有激励作用的,如果没有前期刺激政策不可能有中国经济在2010年以后的快速恢复。但也要消化,消化什么呢?消化的肯定是成本,就是任何事情,任何政策成本和效益都是并存的。
高培勇强调“要增效益,降成本”——既要效益的增加同时又要着力于把成本能够降下来。这就需要人们把宏观政策配置的“基本常识”讲清楚、说明白。
他解释,举凡宏观政策都有一定的成本,尤其是扩张性的政策都是要付出成本。付出成本是必要的,不付出成本不可能取得效益。前提是效益要大于成本,只有效益大于成本才能干,这是一个基本常识。
高培勇说,现在人们面临的问题是,有关宏观政策配置的分析往往关注的都是效益或更多是效益。基本的分析逻辑是潜在的GDP增长速度有多少,现在的GDP增速是多大,要拉近潜在和现实经济增长速度的距离,需要增长的扩张力度,有了这样的扩张力度就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增长目标。但缺失了一块,如果这样做成本会是怎样的,如果效益扣除成本之后,效益还剩多少,会不会有可能变成负的效应?这是应该关注的一条。
高培勇建议,有关宏观政策配置主张的分析要加上一条,要做成本的分析,要把所有的成本效益计算清楚,而不能只讲效益不讲成本,或者只论证可因此取得效益,而不论证因此而付出的成本。这个成本和效益既包括直接和间接的,实物和货币的,也包括客观和主观的,有形和无形的,都要计算清楚。需要说清楚的是成本的天花板和红线是安全,不能危及或触发、引发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
因此,高培勇建议,扩张型的货币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要坚持“挤牙膏式”地扩张,所谓“挤牙膏”,它排除了开闸放水,那会导致大水漫灌,也排除了拧开水龙头式的防水,虽然它不是大水漫灌,但把握不好它的扩张力度。“挤牙膏”是非常 形象的说法,那就是要精准,要把牙膏挤到牙刷上,而且需要多少就挤多少,而不是一下挤出很多,让它跑得满地都是。
第二,宏观政策配置要注意对症下药。
何谓对症下药呢?高培勇解释说,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运行当中的矛盾和问题是要分类的,不能一概而论。当前既有周期性的矛盾和问题,也有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也有体制性的矛盾和问题,并非都是可以通过“逆周期调节的扩张政策”这“一味药”可以治愈。
预期稳定怎么解决?高培勇说,政策可以起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得靠改革。所以,要避免在政策轨道上,特别是讲的扩张性宏观政策配置的轨道上出现塞车现象,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逆周期调节的宏观政策,必然会用力过猛,很可能会导致大水漫灌。当然极可能会出现成本过大,甚至危及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因此,要坚持一个原则:改革的归改革,政策的归政策;桥归桥,路归路;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高培勇总结称,宏观政策不能有病乱投医。要特别注意宏观政策配置必须契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而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样一个首要任务,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发展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
“不断地警醒、反复地告诫自己,我们身处的是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非高速增长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论从理念、思想、战略还是从其他方面来看,都大不同于高速增长阶段,也实在是非常重要的”,他说。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