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中信建投:人形机器人投资前景

admin 2023年10月07日 16:18:11 10
中信建投:人形机器人投资前景摘要: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随着各项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具备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强大潜力的智能机...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中信建投:人形机器人投资前景

  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随着各项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具备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强大潜力的智能机器人成为学界和业界的重要研究赛道。人形机器人是AI最有前景的落地方向之一,未来不仅能将人类从低级和高危行业中解放出来,提升人类生产力水平和工作效率,还可以在工业、商业、家庭、外太空探索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场景。

  1

  机器人智能化三部曲(一):谷歌篇 --机器人大模型引领者

  随着各项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具备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强大潜力的智能机器人成为学界和业界的重要研究赛道。其中Google依托其在AI领域强大的研究团队,丰厚的多领域研究成果,引领着近年来机器人模型的发展。Google Deepmind在2023年6月和7月发布了其最新研究成果,具备“自我完善”能力的“RoboCat”和融合大语言模型能力的VLA模型“RT-2”,机器人智能化进一步加速,有望掀起新一轮AI革命。

  从Gato到RoboCat,更大规模的训练数据集和创新的自我完善方法助力打造更强的机器人智能体。在2022年5月提出的Gato模型将智能体扩展到机器人控制领域中,但“通用性”和“智能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模型架构和控制任务数据的序列化方式是后续模型发展的重要基础。2023年7月提出的RoboCat则基于Gato的模型基础,将训练数据集扩充至400万个机器人相关片段,并创新性的提出“自我完善”的方式来进一步丰富训练数据,这两点创新让RoboCat在实现了训练任务的性能提升并具备了一定的泛化性能,并且能够在少量数据微调的情况下处理未见过的任务。

  从RT-1到RT-2,大语言模型带来更强的泛化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知识能力,深度赋能机器人智能化。2022年12月提出的RT-1模型构建起了特定的指令、图像和机器人指令之间的桥梁;2023年3月的PaLM-E模型则能够处理输入的文本和图像信息,将复杂任务转化为RT-1能够接受的指令;2023年7月提出的RT-2是二者的融合, 在大语言模型强大能力的赋能下,RT-2能够完成分解复杂任务、简单的计算、识别人脸等现实场景中常见但以往的模型无法完成的任务,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

  差异路线引领发展,团队整合协同革新。Google Brain和DeepMind两个团队从两个不同的切入点出发逐步推进AI机器人模型发展,DeepMind团队从智能体(Agent)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机器人能力,因此RoboCat中的训练数据大多来自强化学习,模型参数量控制表现更为优秀,能够实现更高频率的机器人控制;而Google Brain则尝试将大语言模型应用到机器人的控制领域,因此RT-2的模型参数量更大,在泛化能力、知识和推理能力方面有更强的表现。随着两个团队进一步合并,深化数据、模型等方面的协同合作,谷歌的机器人模型进展有望进一步加速。

  风险提示:算力发展不及预期:机器人模型的训练和推理对算力有着较高需求,若后续算力发展不及预期则会影响机器人大模型的迭代和发展。 机器人模型技术发展不及预期:机器人模型属于先进AI算法,若后续机器人模型算法更新迭代效果不及预期,则会影响机器人模型演进及拓展,进而会影响其商业化落地等。 数据数量与数据质量不及预期:机器人模型需要大量的高质量数据进行训练,若数据数量和质量存在短板,则会影响模型效果。 机器人大模型研发竞争激烈:美国科技大厂纷纷入局机器人模型研发,相关产品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机器人模型研发竞争越发激烈。

  2

  人形机器人“揭榜挂帅”,加快核心技术攻克 

  工信部组织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申报工作,本次揭榜任务主要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2大前沿领域,面向包括人形机器人等4个重点方向,聚焦核心基础、重点产品、公共支撑、示范应用等共计52项具体任务。

  多个地方政府出台了对揭榜挂帅项目的资金支持,有望加快人形机器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化的步伐。同时,本次榜单项目瞄准了行业的重大技术难点,将助力国内厂商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提高话语权。

  事件:2023年9月13日,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列示包括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4个重点方向的揭榜挂帅任务榜单。

  简评:工信部开展人形机器人等四大前沿领域“揭榜挂帅”工作 

  工信部组织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包括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四大方向。为加快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工信部组织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申报工作,本次揭榜任务主要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2大前沿领域,面向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4个重点方向,聚焦核心基础、重点产品、公共支撑、示范应用等共计52项具体任务,发掘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优势单位,突破一批标志性技术产品,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

  人形机器人揭榜挂帅榜单包括核心基础、重点产品、公共支撑、典型应用四大类型。人形机器人揭榜挂帅任务榜单包括:①核心基础,包括全身动力学控制算法、电机驱动器、力传感器、MEMS姿态传感器、触觉传感器。重点研发小体积、高效率、高性能的核心零部件,推动核心零部件的产业化应用;全身动力学控制算法形成人形机器人高动态行走控制方法,在人形机器人实物平台上进行实验验证。②重点产品,包括旋转型电驱动关节、直线型电驱动关节、机械臂与灵巧手、高算力主控制器、高能量密度电池。旋转型关节、直线型关节、机械臂与灵巧手实现人形机器人高爆发、高功率密度的关节性能需要;高算力主控制器研究开放性控制器软件,实现先进算法的模块化可拓展;高能量密度电池实现电池组小型化、轻量化设计,同时满足人形机器人瞬时功率大、连续工作时间长的需求。③公共支撑,包括人形机器人的端到端仿真开发平台、标准&测试&评估、机器脑智能控制技术。④典型应用,包括面向工业制造、灾害救援、危险作业、智慧物流、安防巡逻、服务娱乐的典型应用,提升传统生产环节的作业效率,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新兴领域的应用。

  “揭榜挂帅”有望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带来资金支持,有利于技术进步,抢占产业链以及市场扩容

  多个地方政府出台了对揭榜挂帅项目给予的资金支持计划,有望加快人形机器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化的步伐。为了解决当前科技创新中的 “卡脖子”技术难题,“揭榜挂帅”在全国迅速兴起。2016年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可以搞揭榜挂帅。2021年以来,多个地方政府发布“揭榜挂帅”项目管理办法,并且提出对揭榜挂帅项目给予的资金支持计划。例如,陕西省科技厅、云南省科技厅等表示会对揭榜挂帅项目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的补贴,并且针对特殊重大事项采取一事一议的原则确定补助额度。此次工信部针对人形机器人等重点方向的揭榜挂帅工作,配合各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有望针对人形机器人项目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将有效减少人形机器人企业研发压力,加快人形机器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化的步伐。

  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通过“揭榜挂帅”方式有利于引领国产厂商实现重大技术进步、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加快市场扩容。①引领重大技术进步:“揭榜挂帅”有利于整合优化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科技资源配置,广泛汇聚优势研发力量,有组织、高效率破解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科技难题。②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国内各企业、高校、研究单位在人形机器人的核心基础部件、重点产品方面拥有深厚技术积累,并且国内企业在产品快速研发能力、快速扩产能力、稳定供应能力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有望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③带动市场规模扩容:人形机器人是AI最有前景的落地方向之一,预计当人形机器人产业迭代成熟之后,所对应的年度市场规模会有数万亿元。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两类公司:①技术实力强、已有成功经验,未来参与人形机器人市场的确定性非常高的标的;②具有同源技术产品的厂商,可能会横向拓展切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风险提示:1)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及产业化进程不及预期的风险:面对产业数字化巨大的需求前景,如果我国厂商不能及时拓展新的技术应用领域,或产业化进程不及预期,将可能错过进入新行业领域的最佳时机。2)机器人及中国智能装备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我国当前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不排除这些因素或不可预见因素,影响我国未来对高端智能制造装备的需求。3)宏观经济波动风险:若未来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下游行业投资放缓,将可能影响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从而给国内厂商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4)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如果国际厂商加大本土化经营力度,以及国内厂商在技术、经营模式方面的全面跟进和模仿,国内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国内厂商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3

  行业需求待改善,头部厂商受益结构性机会和国产化

  核心观点:上半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有所降低,主要受到3C、金属制品、家电等行业需求较为低迷,固定资产投资放缓影响。不过,光伏、汽车电子、半导体等领域的工业机器人依然存在结构性机会,工业机器人板块实现了收入快速增长和净利率提升,国产化率创新高。

  工业机器人板块:2023H1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净利率明显提升

  成长性方面,2023H1工业机器人板块营收合计107.40亿元,同比增长21.05%;归母净利润3.06亿元,同比增长248.87%,业绩改善明显。

  盈利能力方面,2023H1工业机器人板块毛利率20.82%,较去年同期减少0.04个pct,基本保持稳定。净利率2.85%,较去年同期增加5.16个pct,主要得益于费用管控和部分企业非经常性损益增加影响。

  营运能力方面,2023H1工业机器人板块存货周转天数225.81天,较去年同期减少38.52天,应收款周转天数117.65天,较去年同期增加6.78天

  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放缓,但是结构性机会和国产化趋势依然存在

  2023H1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0.96%,增速有所放缓,主要由于3C、金属制品、家电等行业需求较为低迷,这些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放缓。不过,光伏、汽车电子、半导体等领域依然存在结构性机会。

  风险提示:①宏观经济波动风险:若未来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下游行业投资放缓,将可能影响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从而给工控&工业机器人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②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如果国际机器人厂商加大本土化经营力度,以及国内厂商在技术、经营模式方面的全面跟进和模仿,国内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工控&工业机器人公司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③核心技术人才流失导致的竞争优势减少的风险:如果工控&工业机器人公司未来研发投入减少,不能及时引进或者培养技术人才,或者优秀技术人才流失,这会对工控&工业机器人公司进一步发展带来影响。④国际贸易环境对行业经营影响较大的风险:近年来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逆全球化贸易主义进一步蔓延,部分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我国部分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冲击。

  4

  人形机器人零部件深度报告一:减速器/丝杠需求倍增的起点

  减速器/传动机构是人形机器人关节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关于关节里的减速器/传动机构,目前市场更多地从自下而上的角度对比分析不同减速器/传统机构的产品性能、竞争格局,但我们自上而下地从人形机器人整体的设计要求、不同关节的设计目标、减速器/传动机构的选择逻辑进行分析。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关节的设计是重量、惯性、负载、顺应性和经济性之间的权衡,旋转关节机械设计更简单,综合性能优异,在人形机器人关节广泛使用,其中谐波减速体积小,质量轻,应用最为广泛;线性关节可通过结构形成闭合运动链,增加结构刚度,提高机器人质心高度,减小腿部末端惯性,提升动态运动性能。

  减速器是关节的核心部件,性能各有千秋,最终选择是传动效率、减速比、反驱力等各类指标的权衡。(1)谐波减速器:体积小、质量轻、传动比大,具备高性能,在轻负载领域具备优势;(2)RV减速器:两级减速结构组合,承载强、刚度大,在重负载领域具备相对优势;(3)行星减速器:行星减速器级数、传动比与机械效率成反比,通常使用多级行星减速器;(4)摆线针轮减速器:具备传动比大、传动效率高、体积小的优势。

  在需要改变运动方向的关节里,常用滚珠/滚柱丝杠、蜗轮蜗杆等传动机构。(1)滚珠丝杠: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最常见的传动机构之一,传动效率较高;(2)行星滚柱丝杠:以螺纹滚柱代替滚珠的精密传动机构,承载能力强、刚度大,在直线机构中具备高性能优势;(3)蜗轮蜗杆:传动比大、具备自锁性的运动控制部件。

  回顾人形机器人发展史,谐波减速器最为常用,线性关节采用行星滚柱丝杠/滚珠丝杠,灵巧手可用行星减速器。本田ASIMO机器人、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采用谐波减速器,达闼人形机器人柔性关节采用行星减速器。LOLA膝盖、脚踝关节采用滚珠丝杠/行星滚柱丝杠改善腿部惯性。Tesla bot旋转关节采用谐波减速器,线性关节采用行星滚柱丝杠,灵巧手采用多级行星减速器。

  减速器/传动机构是人形机器人关节里的核心部件,关注不同减速器方案关节的技术进展、各公司人形机器人性能提升、应用场景落地带来的边际变化。(1)谐波减速器:建议关注优必选Walker的性能提升及应用场景落地;(2)滚珠/行星滚柱丝杠:建议关注LOLA、北理工“汇童”、特斯拉Optimus技术方案更新及性能实现;(3)行星减速器:建议关注达闼首发双足机器人的发布进度、性能实现、场景拓展。

  风险提示:1)宏观经济下滑超预期: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若未来宏观经济景气度下行,下游行业投资放缓,会影响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

  2)技术迭代不及预期:目前人形机器人领域仍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若未来技术迭代不及预期,导致成本下降幅度较慢,对产业链相关公司以及整个行业造成不利影响。

  3)市场竞争加剧风险: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行业竞争激烈,若相关企业加快研发进展和应用布局,市场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会影响目前行业内企业的增长。

  5

  人形机器人新品频发 AI赋能、国产替代有望促进落地加速 

  近日多家公司首发人形机器人新品,越来越多的高校研究机构孵化公司,将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转向商业化应用,整体技术、性能进步明显,多家企业自研的驱动关节性能提升尤为显著,目标售价多在几十万元的水平,未来国产替代带动核心零部件成本下行值得期待。我们判断人形机器人最快应用在商用服务场景,智能制造将成为首个大规模应用场景,家庭场景最具潜力。目前人工智能技术能有效提升人形机器人的综合性能、训练速度,控制算法等,但仍面临硬件、软件、智能性、成本等诸多挑战,随着AI大模型的完善与迭代,人形机器人逐步商业化落地值得期待。

  多家公司首发人形机器人新品,技术进步明显,性能快速提升,关节路线多种多样,目标售价多在几十万元的水平。

  1)优必选:采用高性能伺服驱动器,从2kg.cm小扭矩关节做到1200kg.cm关节,可以做很多精细化工作,也能做很多高爆发的工作。2)达闼:腿部采用四自由度仿生并联关节,自研轻量化一体关节,高扭矩密度电机提供动力,单腿峰值扭矩600Nm。3)宇树:H1具备超强动力性能,搭载自研M107关节电机,最大扭矩360N.m(大于Tesla旋转关节180Nm),拉力(3.5cm力臂等效)10000N(高于Tesla线性关节8000N),具备全球最高性价比,预计H1零售价在几十万元以内,计划Q4售卖。4)智元:自研PowerFlow关节电机峰值扭矩350N.m,重量1.6kg,采用径向磁通的外转子电机(低齿槽设计)+高力矩透明度的行星传动减速器(10速比以内)+双编码器定位方案,同时集成了液冷循环散热系统,计划未来硬件成本控制在20万以内。

  商务服务的应用最快,智能制造将成为首个大规模应用场景,家庭场景最具潜力。

  1)智能制造场景: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首个大规模应用的领域。2)商用服务场景:将是人形机器人最快应用的市场。3)家庭落地场景:将是人形机器人最具潜力的应用市场。

  AI模型赋能人形机器人使其更智能,未来仍面临挑战。

  1)硬件:无法同时兼顾力量、速度、精度、成本,需要更可靠的硬件本体、传感器,能源供应也需要技术突破(电池)。2)软件:泛化性和精巧性无法兼顾,需要有专用的模型来训练机器人。3)智能性:机器人需要具备感知和灵魂,五大性能(机敏性、经济性、多样性、环境的适应性、可塑性)和人类差距很大;4)成本:目前人形机器人售价依然昂贵,降低成本是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前提之一。

  投资建议:根据优必选针对工业场景的测算,一个50万人的汽车工厂(比亚迪2022年大约44万人的生产人员),若机器人对人工的替代率为10%,便能节省5万名工人,按照每人10万元的工资测算,便是50亿市场。

  人形机器人有通用的形态,且技术更具有前瞻性,随着其性能逐步提升,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未来人形机器人可以在商用服务、智能工厂、家庭护理有很多应用,其应用比例将不断提升,建议关注人形机器人本体龙头企业,国内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龙头企业。

  风险提示:1)宏观经济下滑超预期: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若未来宏观经济景气度下行,下游行业投资放缓,会影响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

  2)技术迭代不及预期:目前人形机器人领域仍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若未来技术迭代不及预期,导致成本下降幅度较慢,对产业链相关公司以及整个行业造成不利影响。

  3)市场竞争加剧风险: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行业竞争激烈,若相关企业加快研发进展和应用布局,市场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会影响目前行业内企业的增长。

  6

  人形机器人催化,关注痛点、降本、应用进展

  人形机器人板块迎来重要催化,北京市设立100亿机器人产业基金;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多款人形机器人亮相,多项技术迎来更高水平解决方案。当前人形机器人仍处导入期,停留在主题投资阶段,但1)多项技术难点和用户痛点取得进展;2)特斯拉入局明晰降本路径;3)市场空间广阔,应用场景丰富。应持续关注产业潜在爆发机会。本周产业政策集中于数据要素、算力及机器人。短期基本面变化建议关注机器人、算力、半导体。

  本期重点关注产业——人形机器人:1)催化一,北京设立100亿元规模机器人产业基金,支持机器人融资上市,聚力解决机器人短板问题;2)催化二,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多款人形机器人亮相,多项关键技术迎来更高水平解决方案。

  中长期机会判断——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仍处导入期:当前主要停留在主题投资阶段,按照我们在《低渗透率赛道爆发条件与23年展望》提出的框架,在痛点克服、降本、应用场景等方面出现多项进展,持续关注产业潜在爆发机会。1)多项技术难点和用户痛点取得进展。AI大模型赋能;特斯拉FSD算法复用,提升机器人感知、决策和控制;零部件供应链完善,但集成难度仍大,2023机器人大会多家机器人厂商在驱动关节方面给出了更高性能方案,在步态规划技术上逐步升级;北京设立100亿元规模机器人产业基金,有望推动技术难点攻关。2)特斯拉入局明晰降本路径。主要通过汽车通用零部件直接应用、借鉴特斯拉汽车降本化经验、算法协同三方面加速人形机器人降本。3)市场空间广阔,应用场景丰富。人形机器人具备极大远期市场空间。2023机器人大会更多强调工业领域应用,未来可进一步拓展至原有需求的升级、现有需求的满足和未知需求的探索。

  风险提示:数据统计存在误差、海内外经济衰退、市场流动性风险、政策不及预期风险。

  7

  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梳理

  人形机器人是AI最有前景的落地方向之一,未来不仅能将人类从低级和高危行业中解放出来,提升人类生产力水平和工作效率,还可以在工业、商业、家庭、外太空探索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场景。预计当人形机器人产业迭代成熟之后,所对应的年度市场规模会有数万亿元。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借鉴电动车的生产管理经验,有望推动产业链成本下降,进而带动机器人需求爆发,预计未来零部件供应商的单价和利润率预虽然会呈现下行趋势,但是可以以价换量实现市场空间的极大增长。

  预计人形机器人将会成为数万亿大赛道。人形机器人是AI最有前景的落地方向之一,未来不仅能将人类从低级和高危行业中解放出来,提升人类生产力水平和工作效率,还可以在工业、商业、家庭、外太空探索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场景。根据马斯克公开发言对量价的指引、麦肯锡相关咨询报告以及我们自己的判断,预计当人形机器人产业迭代成熟之后,所对应的年度市场规模会有数万亿元。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有望推动产业链成本下降,进而带动需求爆发。按照马斯克对Tesla Bot未来的量价指引,预计Tesla Bot会借鉴特斯拉电动车的生产、管理经验,要求供应商具备批量、低价交付能力,同时将特斯拉电动车的FSD芯片和DOJO算法应用到人形机器人上,会让机器人又便宜又好用,推动需求爆发。未来,机器人产业链零部件供应商的单价和利润率预计都会呈现下行趋势,但是以价换量,需求会极大爆发。 

  投资建议:过去,人形机器人参与者主要为波士顿动力、Ameca等没有实现商业化量产的厂商,零部件主要为定制产品,参与的供应商较少。现在,随着特斯拉发布人形机器人量产展望,越来越多的零部件供应商以及整机企业将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建议关注两类公司:①技术实力强、已有成功经验,未来参与人形机器人市场的确定性非常高的标的;②具有同源技术产品的厂商,可能会横向拓展切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风险提示:①宏观经济和制造业景气度下滑风险:机器人行业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产业与宏观经济波动的相关性明显,尤其是和工业制造的需求、基础设施投资等宏观经济重要影响因素强相关。若未来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下游行业投资放缓,将可能影响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②供应链波动风险:受全球宏观经济、贸易战、自然灾害等影响,若原材料紧缺,芯片等关键物料供应持续出现失衡,将引起机器人零部件制造业厂商生产成本增加甚至无法正常生产,经营业绩可能会受影响。③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目前,机器人领域,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研发仍然面临较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8

  机器人跨越发展迎来窗口期,稀土永磁下游需求迎来增长

  稀土&磁材: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加速有望带动永磁材料需求改善。2023年5月,特斯拉Optimus再次进化,特斯拉CEO马斯克也预测未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需求也有望到达100亿台,叠加近期国内机器人政策升温,北京市、上海市接连印发《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鼓励政策,机器人行业跨越式发展有望打开稀土永磁材料未来需求空间。

  风险提示:1、全球经济大幅度衰退,消费断崖式萎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4月11日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23全球经济增速为2.8%,相较其今年1月的预测下调了0.1%;其预计2023年约90%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放缓,预计2023年发达经济体的平均增速为1.3%,2024年为1.4%。欧美经济数据已经出现下降趋势,若陷入深度衰退对有色金属的消费冲击是巨大的。

  2、美国通胀失控,美联储货币收紧超预期,强势美元压制权益资产价格。美国无法有效控制通胀,持续加息。美联储已经进行了大幅度的连续加息,但是服务类特别是租金、工资都显得有粘性制约了通胀的回落。美联储若维持高强度加息,对以美元计价的有色金属是不利的。

  3、国内新能源板块消费增速不及预期,地产板块继续消费持续低迷。尽管地产销售端的政策已经不同程度放开,但是居民购买意愿不足,地产企业的债务风险化解进展不顺利。若销售持续未有改善,后期地产竣工端会面临失速风险,对国内部分有色金属消费不利。

  9

  AI大模型备案清单发布;华为成立极目机器或入局机器人产业

  消费电子:华为成立极目机器或入局机器人产业,机器人蓝海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根据天眼查显示,东莞极目机器有限公司成立,成立日期为2023年6月15日,注册资本为8.7亿元,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由华为董事会成员李建国担任,经营范围包含电子元器件制造、工程和技术研究以及试验发展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00%持股该公司。

  根据证券日报的报道,华为或将借助极目机器并基于其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和软硬件研发能力布局机器人业务。当前已经有多家科技巨头布局机器人领域,特斯拉2021年8月首次公布人形机器人项目;2022年9月公布人形机器人原机Optimus;2023年5月,马斯克表示已经打通了FSD(全自动驾驶使用的算法)与机器人的底层模块,能够感知周围环境、识别物体、人和障碍物,未来将在特斯拉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软件和计算机上运行。此外,小米也成立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由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手机部总裁、品牌委员会副主席曾学忠担任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经营范围为工业机器人制造与销售,服务机器人制造与销售,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等。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4月也公布了最新的机器人研究进展,推出自研机器人灵巧手“TRX-Hand”和机械臂“TRX-Arm”,软硬件一体灵巧手TRX-Hand拥有像人手一样灵活的操作能力,可适应不同场景,灵活规划动作,自主完成“操作”。当前,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个部门发布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要使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翻番,将聚焦十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等。而随着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融合应用,机器人的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将极大改变人机交互和生产作业方式,目前,科技巨头正积极布局,商业化进程不断推进,未来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广阔。

  风险提示:未来中美贸易摩擦可能进一步加剧,存在美国政府将继续加征关税、设置进口限制条件或其他贸易壁垒风险;目前仍处于5G网络普及阶段,相关技术成熟度还有待提升,应用尚未形成规模,存在5G应用不及预期风险;宏观环境的不利因素将可能使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购买力及消费意愿将受到影响,存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大宗商品价格仍未企稳,不排除继续上涨的可能,存在原材料成本提高的风险;全球政治局势复杂,主要经济体争端激化,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大,疫情仍未消散,可能使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从而影响市场需求结构,存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风险。

  10

  Tesla Bot进步明显,机器人应用空间不断打开

  ①Tesla Bot研发进展超预期,未来成长空间广阔。5月17日,Tesla Bot展现出了探索并记忆环境、双手处理复杂任务、精准控制的能力,以及更加平稳的行动力。未来,人形机器人未来需求可能远超汽车。

  ②人形机器人凭借自身具备的智能处理能力和与物理世界互动能力,有望成为下一代AI浪潮引领者——具身智能的合适载体。

  ③AI发展推波助澜,各品类机器人成长迭代加速,加之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国家政策引导,预计机器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事件一

  2023年5月17日,在特斯拉股东大会上,其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展示了Tesla Bot最新进展,该人形机器人平稳行走,并能在工厂中执行简单任务,同时具备精准的力量控制和记忆功能,马斯克预计人形机器人未来的需求可能远超汽车。

  事件二

  2023年5月16日,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ITF World 2023半导体会议上表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Embodied AI),即能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例如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甚至聊天机器人。

  Tesla Bot研发进展超预期,人形机器人未来需求可能远超汽车

  首先,从研发进展来看,自2021年AI日推出概念机以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已经完成多个版本迭代, 2022年AI日展示了平台机型第二代版本,目前仍在第二代版本的基础上持续改进。

  其次,从步态行走技术来看,Tesla Bot在2022年4月就完成了第一次步态行走,其后在6月、8月、9月持续完善行走功能,本次股东大会上,Tesla Bot已经能够在工厂内实现稳步行走。

  最后,从功能来看,2022年10月,Tesla Bot具备了一定的抓取、搬运、上下料功能;2023年3月,Tesla Bot展示了使用螺丝刀的功能;本次股东大会上,Tesla Bot展示了双手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这是当前人形机器人最难做到的一部分。

  此外,在股东大会展示的新版本中,Tesla Bot还表现出了:①精准的控制力, Tesla Bot电机转矩控制已经可以达到十分精密的水平,能够在运动过程中不打碎脚下的鸡蛋。②探索并记忆环境功能,目前特斯拉汽车的FSD(全自动驾驶)系统和人形机器人的底层模块已经打通,人形机器人可以使用FSD构建强大的视觉系统,通过摄像头让模型快速迁移,有望构建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形机器人数据飞轮。

  人形机器人未来成长空间广阔,未来需求可能远超汽车。人形机器人未来将对社会变革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作用,将人类从低级和高危行业中解放出来,使人类能够专注于高级智慧活动,从而提升生产力水平和工作效率。马斯克在本次股东大会上也表示,人形机器人未来需求可能远超汽车,未来特斯拉的长期价值将主要来自人形机器人——“未来每个人都会拥有一个人形机器人,有些人甚至不止一个”。根据麦肯锡预测,长期来看,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可达120万亿级别,是一个崭新且空间庞大的蓝海市场。

  “具身智能有望引领下一代AI浪潮”,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具身智能的合适载体

  人工智能和加速计算正在共同改变技术行业,“下一波AI浪潮将是具身智能”。2023年5月16日,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ITF World 2023半导体会议上表示,AI的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Embodied AI)。具身智能是给AI大脑加上躯体后,能够通过感知、推理、决策和行动来与环境互动,并具有自主决策和行动的能力的人工智能系统,它可能的载体包括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甚至聊天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具身智能的合适载体。我们认为:以Tesla Bot为例,人形机器人未来将具备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动作规划和控制功能,并且可以拥有语音交互、行走和执行复杂任务等与物理世界互动能力。因此,人形机器人未来将成为下一代人工智能浪潮中,具身智能的合适载体。

  目前已经有多家知名企业在开发具身AI技术:①特斯拉的Dojo AI超级计算机项目用于加速训练和推理具身AI模型。②英伟达的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VIMA可以学习概念并实现相应的行动,例如识别两个不同的物体,并把其中一个小部件放进容器中。③2023年3月,挪威人形机器人制造商1X Technologies宣布完成A2轮融资,获得OpenAI创业基金领投的2350万美元融资。④此外,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等国际领先的科技企业都已经布局了智能语音助手系统。

  发展机器人是大势所趋,AI赋能有望进一步打开应用空间

  发展机器人是大势所趋。①人口老龄化及劳动力成本攀升,促使机器人需求不断增长。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2020年至2030年,中国劳动人口预计将从989百万人降至963百万人,劳动参与率预计将从68.4%降至65.2%。此外,中国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已显著增加。2017年至2021年,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从人民币7.43万元增加到人民币10.68万元,同期复合年增长率为9.5%。因此,许多行业产生了利用机器人应对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增加相关挑战的巨大需求。②支持机器人发展政策不断出台。2015年,在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机器人产业与人工智能及自动化一同被列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高水平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2021年,工信部等多个部门发布《“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该计划提出“要于该期间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及高端产品取得突破”。2023年1月,工信部及中国多个其他政府部门联合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促进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AI的快速迭代,我们认为将赋能机器人更加柔性,拓展应用领域:

  ①工业机器人应用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一方面,在传统制造业中,改变生产任务需要重新编写系统代码,还需要调试检验代码的正确性,人力和时间成本较高。利用多模态大模型对特定任务中的物体识别、机械臂控制进行学习,从而使得机械臂可以很好的完成分拣、装配等常规流水线任务,使用者只需要说出清晰的指令,系统将自动完成程序录入,快速进入新的任务状态。另一方面,多模态大模型推理能力强、准确度高,训练过程人力成本低,采用“无监督预训练”(亦称“自监督学习”)模式可以让大模型在海量数据中自行学习,无需人类干预,让模型快速地在训练中成长。随着AI计算能力逐步增强,人与机器之间实现柔性协作能力有望实现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模式和协作方式将经历重大的系统性变革。

  ②家用服务机器人使用体验将大幅提升:一方面,结合多模态数据感知,家用服务机器人将能够理解用户的语言指令,匹配语言指令做出规划和执行。另一方面,除了传统的清洁、物体识别抓取等功能外,陪伴也将是一项重要能力,通过语音、图片的输入,家用服务机器人可以对用户当前情感状态进行预测,并匹配情感状态使用不同输出模型。

  ③配送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加快:首先,配送机器人拥有传感器、人工智能和地图系统,可以获得周围环境和具体位置信息,利用多模态模型,配送机器人可以完成OCR任务、获得目的地信息,从而进行分拣及相关路径规划。其次,在配送过程中,机器人获取的图像也将与目的地具体信息进行匹配,准确定位到小区、楼栋、单元,甚至到楼层和住户。

  ④人形机器人研发进展有望加快。人形机器人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对其运动精度与算法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多模态大模型而言,可以通过模型参数量增大和训练数据量增大等方法来进一步提升模型效果。从GPT-1到GPT-3,模型的参数量从1.1亿个增长到了1750亿个,而PaLM-E已经达到5620 亿个参数,目前还未看到参数量与数据量增长对模型效果提升的瓶颈。在未来关于AI通用大模型的研究会持续进展,参数量与数据量会持续增长直至达到瓶颈,多模态大模型也将随之更加智能精确。此外多模态大模型通过采用自监督训练方式使得数据收集变得简单,不需要额外进行人工标注,从而在训练数据量增大的同时能够节省人力成本,提高训练效率。

  风险分析

  ①宏观经济和制造业景气度下滑风险:机器人行业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产业与宏观经济波动的相关性明显,尤其是和工业制造的需求、基础设施投资等宏观经济重要影响因素强相关。若未来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下游行业投资放缓,将可能影响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

  ②供应链波动风险:受全球宏观经济、贸易战、疫情防控、自然灾害等影响,若原材料紧缺,芯片等关键物料供应持续出现失衡,将引起机器人零部件制造业厂商生产成本增加甚至无法正常生产,经营业绩可能会受影响。

  ③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目前,机器人领域,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研发仍然面临较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11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发布:产品快速迭代,发展前景可期

  研发进展:Tesla Bot产品研发快速推进

  首先,从研发进展来看,自2021年AI日推出概念机以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已经完成多个版本迭代,2022年AI日展示了平台机型和最新版本;其次,从步态行走技术来看,Tesla Bot在2022年4月就完成了第一次步态行走,其后在6月、8月、9月持续完善行走功能;最后,从功能来看,Tesla Bot在步态行走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抓取、搬运、上下料功能。

  设计思路:进一步深化仿人结构,向高性能、低成本方向前进

  ① Tesla Bot在坚持外形仿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仿人关节结构和手掌结构;

  ② Tesla Bot最新版本机器人的拥有40个执行器,其中手臂8个、躯干8个、手部12个、腿部12个,并且由概念机中展示的刚性驱动为主转变为刚性驱动+弹性驱动。

  ③ Tesla Bot和电动车在底层技术和设计思路上有共通之处,预计研发能够持续快速推进,并且实现良好的性能、成本控制。面向消费者的版本预计将在3-5年内实现交付,未来的产量将达到百万台级别,售价则会低于2万美元。

  投资建议: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催生多维度投资机会

  (1)车规级产品: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供应商和特斯拉车规级供应商会存在部分重叠,未来会继续受益车规市场的增长,还有望受益机器人市场带来的额外增量。

  (2)智能传感产品:随着国内仿生机器人研发进展不断,小米、小鹏等厂商陆续入局,国内厂商在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多维度传感等领域的需求也会逐步体现。

  (3)电驱动产品,人形机器人较工业机器人拥有更多的关节,除了精密减速机之外,可能还涉及伺服、舵机、线性执行器等。这些核心零部件的性能、成本控制重要性尤为重要。

  风险提示

  人形机器人研发进展不及预期;供应链受地缘政治冲突影响风险;自动导航技术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

  12

  中芯、华虹业绩保持增长,小米发布首款人形机器人

  1、半导体:两大晶圆厂业绩保持增长,短期调整不改中长期国产化主线

  国内两大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和华虹相继公布最新财报。中芯国际方面,22Q2营收19.03亿美元,同比增长41.6%,环比增长3.3%,略超1%-3%的指引上限,毛利率达39.4%,略超37%-39%的指引上限,主要系部分工厂岁修没有在2Q22进行,疫情对于产出的整体影响低于预期。公司22Q2归母净利润5.14亿美元,同比减少25%,环比增长15%,对应归母净利率27%,主要系应占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收益减少。产能方面,公司22Q2产能增加至67.4万片/月(等效8英寸),产能利用率约97.1%,环比降低3.4个百分点。从应用端看,虽然智能手机市场因去库存较为疲弱,但智能家居对于无线网络、路由器等局部网连接需求持续旺盛,中芯国际22Q2智能家居业务营收占比上升至16.2%。公司预计22Q3收入将环比增长0~2%,毛利率38%~40%,产能利用率仍旧保持高位,但从客户订单情况看,Q4产能利用率或将出现下滑。

  短期半导体周期继续调整,中长期国产化逻辑不变。我们认为,短期内半导体周期仍在持续调整,智能手机市场因去库存较为疲弱,但汽车电子及新兴消费需求则保持旺盛,行业供需趋于平衡并伴随结构性调整。中长期,半导体行业需求增长和向本土制造转移的逻辑不变,晶圆代工行业持续向好。国内晶圆厂仍在按计划进行资本支出,加之国际封锁加剧,设备与材料国产化有望加快,相关厂商将长期受益。

  2、汽车电子:小米目标2024年进入自动驾驶第一阵营,持续关注汽车电子产业链

  8月11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披露了造车最新进展。据悉,小米已经组建了超过500人的精英团队,并制定全栈自研算法的技术战略,目标在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小米针对第一期汽车项目规划了33亿元的投入,将投入超过140辆自动驾驶测试车,预计将于9月进入软膜车下线阶段,后续将如期进入场测和冬测周期。根据小米公布的自动驾驶功能展示视频,目前小米自动驾驶测试车分别实现了在无保护场景自动掉头、事故车辆自动绕行、斑马线礼让行人、自动环岛绕行、自动下连续坡道以及自动泊车入位+机械臂自动充电等功能。除了内生发展,小米也在持续进行长期的产业规划和布局,投资了大量自动驾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涉及芯片、传感器等核心部件,相关投资总金额近20亿元。在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车企的竞争格局发生巨变,以谷歌、苹果、百度、华为、小米等为代表的科技公司纷纷布局汽车市场,依托ICT技术储备和生态优势,聚焦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重点环节,驱动汽车电子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建议持续关注进军汽车电子领域的传统消费电子零部件供应商。

  3、消费电子:小米发布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看好人形机器人广阔市场空间

  8月11日,小米发布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CyberOne身高177厘米,体重52千克,运动能力方面,全身13个关节,21个驱动模组,最大模组峰值扭矩达到300Nm,峰值扭矩密度为96Nm/kg,可实现各自由度0.5毫秒级别的实时响应,能模拟人的各项动作,以及双足运动姿态平衡,最高时速可达3.6km/h;视觉能力方面,具备小米自研三维重建算法搭建的MisSense视觉空间系统,8米内深度信息精度可达1%;人机交互方面,具备6类45种人类语义情绪识别能力,可实现85种环境语义识别。但小米人形机器人CyberOne单体成本仍较为高昂,约为60-70万元,还无法进行量产,此外灵活度仍有较大限制,如缺乏指关节活动控制,未来的产品形态仍需不断迭代。目前,虽然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仍存在诸多困难,如应用场景未明确,成本高昂、现有功能简单等,但目前各大科技巨头纷纷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商业化进程与技术推进有望加速,而人形机器人未来也有望成为覆盖工业、商用、家庭等全场景的应用端口,或将比手机、汽车的应用市场空间更大。建议关注人形机器人硬件解决方案中相关环节,如动力总成系统中的减速器、伺服系统等,智能感应系统中的毫米波雷达、图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FSD芯片、算力芯片等。

  4、被动元件:村田、TDK、太阳诱电MLCC业务实现增长,高端品类需求继续保持稳健

  近期,村田、TDK、太阳诱电三家MLCC龙头企业公布最新财报。村田二季度(4-6月,下同)营收同比下滑0.7%,但零部件部门(包含电容和电感/EMI滤波器)营收同比增长4.0%,电容(以MLCC为主)营收同比增长6.4%,公司预计2022年营收将同比增加6.5%,并表示如果汽车行业半导体采购顺利进行,MLCC等需求仍将增加。TDK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1.5%,包含电容器、电感装置在内的被动元件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6.3%,公司认为面向纯电动市场的被动元件销售强劲,2022年营收有望同比增加15.7%。太阳诱电二季度营收同比下滑2.5%,但MLCC部门营收同比增加2.6%,预计2022年全年营收将可同比增长10.1%。目前,MLCC消费电子市场需求仍较为疲软,但车用等高端市场需求继续保持强劲。根据TrendForce,在车用、HPC高速运算(含服务器)、网通设备、工业自动化、储能系统设备等需求带动下,下半年整体MLCC出货量达25,800亿颗,同比增加2%。我们认为,在汽车、通信、工控等市场需求强劲支撑下,高端MLCC和特殊品类市场增长确定性依然较高。

  6、风险提示:

  中美贸易/科技摩擦升级风险;5G应用不及预期;元件缺货造成终端出货不及预期;原材料成本上涨风险。

  13

  仿人机器人:赋予机器“生命”,机器替人不再是想象

  当下市场对仿人机器人的认知仍有重大偏差

  目前市场简单复刻工业机器人的硬件构成和技术要求对其供应链进行分析,认为仿人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在供应链上相差无几。我们认为,无论是从研发设计角度,还是规模量产角度,仿人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差异非常大,在结构设计、硬件构成、控制算法、核心性能要求以及零部件选择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仿人机器人技术壁垒极高,非普通机器人厂家可短期转型

  仿人机器人涉及工程学和控制科学,汇集电子、机械、自动化控制及计算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非简单买来零部件组装就可实现仿人功能。仿人机器人核心设计要求也与普通机器人不同,哪怕是国际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厂家也很难短期切入。

  仿人机器人赋予机器“生命”,高度渗透各行业应用场景,未来市场空间非常广阔

  海外高校及研究机构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仿人机器人,经过多年技术的探索与积累,仿人机器人可以实现稳步行走,上下楼梯,跳跃,快速奔跑等功能,应用于野外探查,灾区救援,科技展示,人机相互等场景,未来市场空间非常广阔。

  仿人机器人的巨大市场蓝海能否兑现,核心还要看产品量产和成本控制

  由于结构复杂,控制性能要求高,仿人机器人成本非常昂贵,现实情况是超过百万人民币,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同时能实现量产降低成本,将成为打开市场的关键。

  电机、减速器、结构件等硬件环节具备产业链机会

  目前芯片以海外为主,软件算法为机器人核心技术,绝大部分公司选择自主研发。1)电机:我们认为仿人机器人50%以上的成本来自于关节,其关节数量一般为25-50个(甚至更多),远超工业机器人(通常3-6个)。如用电机驱动,一个关节使用一个电机,电机用量非常可观,国内电机厂商在性能上与海外厂商差距不大;2)减速器:仿人机器人需要控制自重,更多使用谐波减速器,从性能上来看,部分国内厂商基本可以满足;3)结构件:机构件成本占比为20%左右,仅次于关节,需根据仿人机器人的设计进行定制化生产,作为传统机加工技术,国内厂商可以满足要求。

  投资建议:仿人机器人关节数量多(一般约25-50个),成本占比高(50%+),价值量大,电机作为关节里的核心驱动部件,影响关节的输出力大小和运动性能。区别于工业机器人,仿人机器人需控制整体质量和体积,要求电机性能更高,质量更轻。仿人机器人的规模量产带动电机需求快速爆发,新增电机市场规模有望近千亿元,建议关注国内电机龙头企业;

  减速器作为仿人机器人关节里的另一核心部件,作为精密的动力传达机构,将电机的转速减速到所需的转速,实现扭矩的增加,直接影响关节的输出力矩和精度。在精度要求较高的关节里,通常选择谐波减速器,随着仿人机器人的规模量产,新增谐波减速器的市场规模将远超工业机器人,建议关注国内龙头企业;

  结构件作为仿人机器人的“骨骼”,形成机器人的内在基本架构,连接全身结构于一体,承受负载和支撑全身,影响机器人结构的刚度,以及负载大小。我们预计结构件成本占比约20%,需按照机器人结构进行定制化生产,大部分国内机加工企业可满足加工要求;

  区别于工业机器人,每台仿人机器人需要配置至少一块电池或一套电池模组,电池容量将直接影响机器人正常运行时长。建议关注国内电池性能良好、性价比高的龙头企业;

  传感器是实现仿人机器人环境感知与交互功能的核心部件,其使用数量或将是工业机器人的几倍,甚至十倍以上。通常一台机器人配置一套机器视觉系统,选择性配置一套语音系统,但每个关节都可能配置位置、角速度、力矩传感器等内部传感器,其市场需求也将迎来高速增长,建议关注国内传感器、机器视觉龙头企业;

  机器人壳体作为“皮肤”,覆盖面积较大,将影响其工作场景和环境适应能力,需使用例如硅胶、碳纤维等质量轻、性能好的柔性材料,建议关注国内柔性材料企业。

  风险提示:机器人成本控制不及预期,仿人机器人开发进度推迟,应用场景开发不及预期。

  14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

  人形机器人技术不断成熟。人形机器人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教授率先解决了人形机器人的双足行走问题,至此揭开了人形机器人研究的序幕。电动车巨头特斯拉于2021年宣布将推出人形机器人产品“擎天柱”,预计该项目的价值将超过新能源车和FSD芯片。2022年6月,马斯克在推特上发文,9月30日可能推出能够运转的人形机器人原型机Optimus。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预计可以实现类人的灵活操作。Tesla Bot外形设计接近人类平均身材,全身采用轻量化材料,并且在面部有一个重要信息显示屏。它的四肢使用40个机电执行器进行操作,其中手臂12个、颈部2个、躯干部2个、手部12个、腿部12个。此外,它具有人类级仿生手,脚部为2轴平衡设计,有力反馈感应,可以实现平衡和敏捷的动作。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未来量产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后的定价有望在2.5万美金左右,相当于六关节工业机器人的定价体系。这样的定价,未来如果想要有盈利,我们判定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的支持,因为从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来看,只有中国供应链可以助力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降低成本,还可以保障交付。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未来可在多个场景投入应用。考虑到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具有人形形态,同时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能够实现平衡和敏捷的动作,承担20kg左右的负载,我们预计它可能适用于生活居家、车辆周边、工商业等通用或定制化应用场景,甚至可能被派往火星等外太空环境中工作。

  经过我们分析,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带来的投资机会包括:1) 原有电动车供应商切入机器人供应链;2)非电动车供应商切入机器人供应链。

  风险提示:产品研发不及预期风险;量产节奏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