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扁虫多可怕-大棚养殖海参常见病及预防

admin 2023年01月26日 08:02:10 4
扁虫多可怕-大棚养殖海参常见病及预防摘要: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扁虫多可怕,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看到底部会有收获喔。本文目录一览:1、大棚养殖海参常见病及预防...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扁虫多可怕,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看到底部会有收获喔。

本文目录一览:

大棚养殖海参常见病及预防

1 刺参育苗期的重要疾病

1.1 烂边病

该病多在每年6~7月份耳状幼体阶段发生,死亡率一般较高。2003~2004年度在山东省蓬莱、长岛、皎南等地的海参育苗场广泛流行,死亡率可达9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显微镜下耳状幼体边缘突起处组织增生,颜色加深变黑,边缘变得模糊不清,逐步溃烂,最后整个幼体解体消失。经苏木一伊红染色发现细胞核固缩深染,组织细胞坏死。存活个体的发育迟缓、变态率低,即使幼体能变态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

研究分析表明弧菌(Vibrio lentus)是烂边病的致病原之一。通过病原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只有呋喃类抗菌素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预防时可采取3+3的形式,即用药3d停药3d的方式进行药物全池泼洒,用药剂量为3×10-6:而治疗时,剂量升高到5×1 0-6,每日施药1次,直至痊愈。

1.2 烂胃病

此病多在大耳状幼体后期发生,每年6~7月高温期和幼体培育密度大时更容易发病。该病在山东、辽宁两省都有发现,发病率有逐年升高之势。其死亡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幼体胃壁增厚、粗糙,胃的周边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继而萎缩变小、变形,严重时整个胃壁发生糜烂,最终可导致幼体死亡。患病幼体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发育迟缓、形态大小不齐,从耳状幼体到樽形幼体变态率低。

发病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饵料品质不佳如投喂老化、沉淀变质的单胞藻饵料,或饵料营养单一如单独投喂金藻类、扁藻等饵料。另一方面,一些细菌感染幼体也可以导致此病发生。笔者现已分离到致病菌2株,其分类鉴定正在进行之中。

防治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投喂新鲜适口的饵料如角毛藻、盐藻或海洋酵母,满足幼体发育和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适当加大换水量,减少水体中细菌数量,配合使用呋喃类抗菌素3×l0-6~5×10—6药浴有良好疗效。

l. 3 化板症

此症也称为“滑板病”、“脱板病”和“解体病”,多在樽形幼体向五触手幼体变态和幼体附板后的稚参时发生,是刺参育苗后期危害最为严重和普遍发生的一种流行疾病。该病传染性很强,发病快,数天内死亡率可近l0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附着的幼体收缩不伸展,触手收缩,活力下降,附着力差,并逐渐失去附着在附着基上的能力而沉落池底。在光学显微镜下,患病幼体表皮出现褐色‘锈’斑和污物,有的患病稚参体外包被一层透明的薄膜,皮肤逐步溃烂直至解体,骨片散落。镜检池底可见大量骨片。

分析研究表明:有三株革兰氏阴性细菌可引起此症,具有病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现已鉴定出一株弧菌为致病菌之一。在防治措施上:一方面,采用二次砂滤或紫外线消毒的方法,并及时清除残饵、粪便、有机物等,适时倒池,尽量减少养殖用水中病菌数量;另一方面,重视投饵的质量和数量,特别是通过消毒处理确保海泥和鼠尾藻等饵料不携带重要致病原。另外,应定时镜检,观察幼体摄食、活动及健康状况。发现病情,在池中泼洒喹诺酮类抗菌素,以药浴和口服同时处理进行治疗。

1.4 气泡病

多在耳状幼体培育期出现,死亡率较低。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幼体体内吞有气泡,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最终也可导致幼体死亡。

有报道认为该病是由于通气量过大,使幼体吞食过多气泡而导致的。因此,可通过调整通气量,避免充气过大过强或者采取间歇充气的方法,即每2 h通气30 min断续充气可以解决气泡病的发生。

2 稚参培育阶段(度夏期)

2. l 细菌性溃烂病

稚参培育阶段正值夏季高温季节,加上培养密度一般比较大,此病发生率很高,传染速度快,尤其是5 mm以内的稚参,容易患病死亡,一经发生很快就会波及全池,难于控制,在短期内可使全池稚参覆灭。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患病稚参的活力减弱,附着力也相应减弱,摄食能力下降,继而身体收缩,变成乳白色球状,并伴随着局部组织溃烂,而后溃烂面积逐渐扩大,躯体大部分烂掉,骨片散落,最后整个参体解体而在附着基上只留下一个白色印痕。

该病主要是细菌感染所致,具体菌种未见报道。致病微生物在附着板上繁殖很快,使附着板上出现蓝色、粉红色或紫红色的菌落。凡有上述菌落蔓延的附着板上,稚参很容易引起溃烂病而死亡,直至解体。

据张群乐等报道,使用土霉素、呋喃西林3×l0-6~5×l0-6,2~3 d后能基本有效控制病情,防止疾病的蔓延。

2.2 盾纤毛虫病

在夏季高温季节,水温在20℃左右,海参幼体附板后的2~3d易暴发此病。未见在海参浮游幼体时期发生。该病感染率高,传染快,短时间内可造成稚参的大规模死亡。2004年6~7月,该病在山东长岛、蓬莱流行甚广。

当稚参活力弱时,在显微镜下可见纤毛虫攻击参体造成创口后,继而侵入组织内部,在海参体内大量繁殖,致使海参幼体解体死亡。

通过活体观察、扫描电镜、银浸法染色对其形态学作了初步研究,经鉴定为盾纤毛虫类,嗜污科,种名待定。纤毛虫活体外观呈瓜子形,皮膜薄,无缺刻,新鲜分离得到的虫体平均大小为38.4 im×21.7 im。微生物分离和显微观察显示:该病多由细菌和纤毛虫协同致病。首先,先由细菌感染致使稚参活力减弱,然后遭到纤毛虫的攻击而使稚参死亡。

该病的防治措施包括: (1)养殖用水应严格沙滤和300目网滤处理。(2)及时清除池底污物,勤刷附着基,适时倒池。(3)饵料应经过药物处理后再投喂,杀灭饵料中的致病菌和纤毛虫等寄生虫。(4)在育苗池中,配合使用合适的抗菌素,以保障海参幼体强健不受细菌的感染,从而抵御纤毛虫的攻击。

3 幼体培育及养成阶段

3.1 腐皮综合症

该症也称“皮肤溃烂病”,“化皮病”,是当前养殖刺参最常见的疾病,危害最为严重。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海参均可被感染发病,但幼参的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于成参,感染率很高,一旦发病很快就会蔓延至全池,死亡率可达90%以上,属急性死亡。每年的l~3月份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8℃以下)是发病高峰。

初期感染的病参多有摇头现象,口部出现局部性感染,表现为触手黑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口部肿胀、不能收缩与闭合,继而大部分海参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感染的刺参身体收缩、僵直,体色变暗,但肉刺变白、秃钝,口腹部先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感染末期病参的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

根据感染初期和后期多例病参病灶部位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观察、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感染初期病灶部位以假单胞菌属的Pseudoalteromonas ifaciens和弧菌属的灿烂弧菌(Hbrio splendidus)为优势菌l71,感染后期由于刺参表皮受细菌的侵袭腐蚀作用形成体表创伤面,易于使霉菌和寄生虫富集和生长造成继发性感染,加剧海参的死亡速度。

防治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购买参苗时应实施种苗健康检查措施,肉眼检查应选择体表无损伤、肉刺完整、身体自然伸展、活力好、摄食能力强、所排粪便较干呈条状的参苗为佳。有条件者可采用显微观察和微生物分离等手段确认其健康程度。(2)投放苗种的密度适宜,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底质环境。(3)采取“冬病秋治”策略,入冬前后定期施用底质改良剂以氧化池底有机物,杀灭病原微生物,改善海参栖息环境;同时趁海参能够摄食时投喂专用抗菌药物,使海参在冬季时体内积累一定药物浓度以达到抗病效果,使海参安全越冬。(4)巡池观察海参活动状态,体表变化,摄食与粪便情况,池底清洁状况;定时测量水质指标和生长速度。发现海参患病后,应遵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及时将身体已经严重腐烂的个体拣出后进行掩埋处理。未发病和病轻的个体可用氨基糖苷类抗菌素,以药浴和口服同时进行治疗。(5)有锅炉或地下水条件时,可提温保苗,保持较高的温度(14"(2以上),提高海参摄食与抗病能力。

3.2 霉菌病

每年的4-8月份为霉菌病的高发期,幼参和成参都会患病,但在育苗期未见此病发生。目前尚未发现霉菌病导致海参大批死亡的病例。

典型的外观症状为参体水肿或表皮腐烂。发生水肿的个体通体鼓胀,皮肤薄而透明,色素减褪,触摸参体有柔软的感觉。表皮发生腐烂的个体,棘刺尖处先发白,然后以棘刺为中心开始溃烂,严重时棘刺烂掉呈为白斑,继而感染面积扩大,表皮溃烂脱落,露出深层皮下组织而呈现蓝白色。虽然霉菌病一般不会导致刺参的大量死亡,但其感染造成的外部创伤会引起其它病原的继发性感染和外观品质的下降。

此病是由于过多有机物或大型藻类死亡沉积,致使大量霉菌生长,然后由霉菌感染海参而导致疾病发生。目前,笔者已经分离到两种致病霉菌,分类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防治要点包括:(1)防止投饵过多,保持池底和水质清洁。(2)避免过多的大型绿藻繁殖,并及时清除沉落池底的藻类,防止池底环境恶化。(3)采取清污和晒池措施,防止过多有机物累积。

3. 3 扁形动物病

此病在每年的l~3月份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期(8℃以下)是发病高峰,越冬幼参培育期和成参养殖期均有发现,可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当水温上升到l4℃以上时,病情减轻或消失。

发病症状与“剌参腐皮综合症”的症状类似。病参腹部和背部多有溃烂斑块,严重的甚至整块组织烂掉,露出深层组织。大量的扁虫寄生在皮下组织内,造成组织溃烂和损伤。越冬感染的幼体附着力下降易从附着基滑落池底。经解剖后发现患病个体多数已经排脏,丧失摄食能力。

经检测发现:扁虫感染⋯般与细菌感染同时存在,而且扁虫多在细菌感染后的病参体上存在,加剧海参的病情,加速海参的死亡。因此,初步断定扁虫也是“刺参腐皮综合症”的致病原之一,属继发性感染⋯。扁虫细长,呈线状,长度不等,形体具有多态性。到目前为止,仅见刺参有该虫寄生,故称之为‘刺参扁虫’。

3.4 后口虫病

该病在每年的秋冬季节发生率较高,但患病海参的夕E亡率通常较低。目前仅在幼参和成参期发现此病。患病个体外观正常,严重者多有排脏反应,排脏后丧失摄食能力,参体消瘦,活力减弱,容易由其它病原引起继发性感染。

经显微镜镜检和组织病理分析发现:该纤毛虫专性寄生于海参呼吸树,在呼吸树囊膜内外均有大量虫体寄生。寄生虫的头部能钻入呼吸树组织内,造成组织损伤和溃烂,并导致海参排脏。根据活体显微镜观察,结合扫描电镜、银浸法染色的研究结果,初步鉴定该虫是后口虫属(Boveria Stevens)中的一种纤毛虫(Boveria sp.),虫体活体长约4O~75μm,体宽约20~27μm,其种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2 其它敌害生物

2.1 桡足类

桡足类中的一种猛水蚤(Microsetella sp.)是海参育苗期间的主要敌害,由于其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和稚参培育水温一致,在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使养殖水体呈白浊色。大量的猛水蚤不仅与海参幼体争夺饵料和生存空间,造成水体缺氧,还能直接啄伤稚参的体表,破碎后食其组织碎屑。稚参受伤后易造成继发性感染和溃疡,最终导致幼体破碎、骨片脱落而解体死亡。猛水蚤大量繁殖时,稚参在短时间内数量会剧减,尤其是O.2~O.5 mm以内的稚参,死亡率较高。

防治措施包括:(1)采用二级砂滤的方法严格过滤养殖用水,并用敌百虫消毒饵料后再投喂。(2)如果发现池水中有较多桡足类,可用3×1O-6~5×10-6 的敌百虫进行泼洒,一般在2~3h内即可全部杀死这些桡足类,而对稚参不产生毒害。

2.2 刚毛藻

刚毛藻俗称“刚藻”、“刚丝草”、“刚丝藻”、“网毛子”等,是海参室外池塘养殖的主要敌害。夏季高温季节,养殖池水较浅,水温光线过强时容易导致这种藻类的发生和大量繁殖。刚毛藻属丝状绿藻类,其丝状体多呈分枝状,细胞体多层,常成圆形。可以借分枝状的假根部附着于基质之上,由于它们的繁殖量大,且具有非常发达的生长体系,可以在很短的时期内迅速繁殖并占据大部分养殖空间,造成水质贫瘠,难以肥水,从而抑制池内基础饵料生物和单胞藻类的正常繁殖和生长;另一方面,减少海参的活动空间,妨碍其活动和摄食,生长缓慢,参体消瘦。陈老和死亡的藻体腐烂沉底,可使底质黑化和产生有毒物质,容易造成池底缺氧和环境恶化,影响海参正常生长,严重时可引起海参死亡。池底藻类大量滋生的原因与长期不清池、养殖早期池水太浅、水清透明度过大等有关。因此,首次纳水的水位不要太低,确保光线不能照到池底。若水太清,考虑肥水以降低透明度,也可有效地遏制藻类的生长。虽然有一些药物可杀死这种藻类,但由于海参对这些药物比较敏感,很难找到合适药物将它们杀灭。一般来说,人工捞取仍是目前清除该藻的常用手段。另外,彻底清池、生石灰消毒和翻耕曝晒池底可减少该藻的滋生。

2.3 麦杆虫

麦杆虫俗称“海螳螂”、“骨虾”,属于海洋甲壳动物,端足目,麦杆虫亚目,麦杆虫科。在青岛海区主要以长颈麦杆虫(Caprellaequilibra Say)为主,虫体细长、杆状,头部与前两胸节愈合。麦杆虫广泛生存在浅海沿岸,常栖息于养殖筏架、网箱、浮标等水下养殖设施上以及海藻、水螅间。

麦杆虫在春、夏和秋季出现较多。养殖海参时,有发生麦杆虫侵扰海参幼体的例子。麦杆虫能钩附在海参体表,形成伤口,引起继发性感染和溃疡性斑点,造成海参个体的死亡,但不会造成大规模死。

养殖用水应经过网滤或沙滤,防止麦杆虫进入养殖系统。一旦发现病情,使用3×10-6~5×10-6 敌百虫药浴处理,可有效驱除和杀死麦杆虫。

2.4 海鞘

稚参培育后期和室外潮间带养殖池内多有发生。当室内育苗时,长期不倒池,易使海鞘(Cionaintestinalis)在池壁或附着基上生长。而室外潮间带养殖池内海鞘的发生与周围海区海鞘生物资源量、繁殖季节和进水方式等有关,8月份是海鞘繁殖的高峰期。

海鞘的大量繁殖,不仅会与海参争夺生活空间和饵料,而且会大量消耗溶解氧,同时向水中排泄代谢物,从而抑制海参的生长。山东地区以玻璃海鞘居多,常附着于水下的硬质物体,营固着生活。体壁能分泌一种类似植物纤维素的被囊鞘,包围在动物体外。玻璃海鞘的被囊是透明的,其内脏清晰可见。

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清除方法。玻璃海鞘繁殖季节时期,养殖用水要经过沙滤等措施。勤倒池也能避免海鞘的繁生。如果发现养殖系统中有海鞘附着,必要时通过人工清除。

3 在海参苗种培育及养殖过程中的疾病综合预防措施

从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养殖海参病害以细菌性疾病为主,其病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另外,由于海参在环境恶化和受疾病感染时,容易产生‘排脏’反应,吐脏后失去摄食能力,无法进行口服药物治疗。此外,在海参养殖过程中,具有‘冬’‘夏’两个休眠期。在休眠期内,海参活力弱,不摄食,抗病力差。因此,在人为圈养条件下,一旦养殖环境条件恶化,处于休眠期的海参极易发病而且由于人为圈养多形成连片养殖的格局,养殖密度和水体面积都比较大,一旦发病,必然会引起大面积的传播流行,难以控制和进行药物治疗。

根据以上海参发病特点,海参疾病控制应以预防为主,其综合预防措施主要有两大方面:(1)苗种培育期间:选择亲参和买苗时要进行规范的健康检查,保证其不携带致病原入池育苗用水要经过二级砂滤或紫外线消毒,保证清除水体中多数微生物、敌害生物和有机物杂质;海参培苗密度要适宜,做到及时清理附着基,适时倒池,减少养殖环境中有机物总量;在饲料投喂方面,要保证饲料的新鲜、适口和清洁,特别注意要严禁直接投喂海泥;经常通过显微镜观察海参幼体发育情况,及时发现育苗体的病变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定期测定育苗系统(水体、人工饲料、生物饵料)中微生物数量,以达到疾病预警的目的。(2)室外养殖期间:放养苗种之前应彻底清除池底的过多淤泥,投放适宜、充足的附着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于海参的生存和生长选择购买健康苗种,放苗密度控制在8~l5头/m2;通过提高水深和加大换水量来保持良好水质,保障‘冬暖夏凉’,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控制池水透明度以防止滋生大量的敌害藻类;加强卫生管理,养殖用具专池专用,避免交叉感染: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注意观察池底清洁状况以及海参活力,体表变化,摄食与粪便情况,定时测量水质指标和生长速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来改善海参栖息环境,控制病原微生物数量:在入冬前口服专用药品,从而使海参体内积累一定浓度抗菌素来增强抗病力,免受‘腐皮综合症’的感染。

4 结语

海参养殖作为中国水产养殖的朝阳产业和北方地区养殖结构调整的重要优良水产品种,经济效益高,发展潜力大。然而,近年来海参疾病的发生有连年加重之势,波及范围广,死亡率高,造成的经济损失惨重。海参病害的泛滥成为该行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因此解决当前病害问题固然成为一种迫切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国内外关于海参疾病的研究报道极少。国外仅有对自然环境下海参疾病的零星报道,而国内有关海参疾病的研究也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与中国海参养殖蓬勃发展的形势极不相称。所以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海参疾病研究,掌握流行病学规律和发病机理,建立重大疾病的快速诊断技术,研发低毒、高效的专用防治药物,从而保障中国的海参养殖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中国海参养殖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工育苗和人工增殖工作已走在世界前列,人工养殖也在蓬勃发展。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看,海参病害以细菌性疾病为主,尚未发现病毒性疾病的流行,因此只要能够正确认识当前疾病的危害和特点,并引起足够的重视,深入掌握和了解刺参在育苗和养殖期间的主要疾病、病原及流行病学规律,并在快速诊断技术和防治药物等关键技术上有实质性进展,采取科学的病害防治手段,形成系统的防治技术体系,就一定能够将海参养殖业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引用地址:海参信息资料论坛

扁形虫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眼睛?

扁形虫指的是扁形动物,这里提到的应该是一种非寄生陆生扁形动物。这是英国科学家在剑桥附近发现的新物种,原文说到它与北爱尔兰的Kontikia andersoni关系很近(吐槽,原文写的是Kontikia Andersoni,木有斜体,《每日邮报》害死人!),看样子应该是Kontikia属的新成员。Kontikia属是一类陆生扁虫,英国有分布的除了《每日邮报》上提到的K. andersoni外,还有一种K. ventrolineata,分布于苏格兰和英格兰西南的Cornwall和Devon等地。不过,这货在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会更常见一些。其实如果对低等动物比较熟悉的话,就会发现陆生扁虫具有多对眼睛是正常现象。因为扁虫是非常原始的动物——它们是多细胞生物中最早出现眼点一个类群。而且扁形动物的眼点非常简单,只能够简单地辨别光暗。生物学书中的涡虫类是一种水生扁形动物,它们只具有两个眼点,位于头部;而像猪肉绦虫这类的寄生扁形动物的眼点则彻底退化;但是陆生环境要凶险得多,想要活命,敏锐的洞察力是必不可少的。

看看脑蠕虫如何把蚂蚁变成行尸走肉

在一只被多种寄生扁虫(黄色)感染的蚂蚁的头部,一条蠕虫(红色)栖息在蚂蚁的大脑中,这是由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成像和分析中心拍摄的。(©2018年自然历史博物馆版权受托人)

你能把你的思想包裹在蚂蚁大脑中寄生蠕虫的想法上吗?如果你做不到,别担心,这里有一些照片。

科学家最近拍摄到的第一张照片显示了这些“控制大脑”的寄生虫在一只不幸的蚂蚁的脑袋里活动,揭示了从未见过的致命的景象,居住在大脑中的扁形虫-柳叶刀肝吸虫(Dicrocoelium dentricum)-并发现了该蠕虫的操作和行为秘密的线索。

柳叶刀肝吸虫针对的蚂蚁种类繁多。根据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说法,尽管它们只在蚂蚁身上练习控制大脑的技巧,但它们在多种物种之间打乒乓球以完成生命周期。

作为卵,它们栖息在鹿或牛等放牧动物的粪便中。受感染的粪便被蜗牛吃掉后,蠕虫幼虫在软体动物的内脏中孵化和发育。蜗牛最终将蠕虫幼虫以黏液球的形式排出体外,然后被蚂蚁吞食。[8可怕的寄生虫感染,会让你的皮肤爬行]

在蚂蚁体内是蠕虫转向的地方。蚂蚁通常吞食多种蠕虫,其中大部分潜伏在它们的腹部。然而,科学家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报告说,一条虫子会进入蚂蚁的大脑,在那里它会成为昆虫的驱动力,迫使蚂蚁做出“荒谬的行为”。在虫子的控制下,

,现在的僵尸蚂蚁会表现出死亡的愿望,在黄昏时爬上草叶、花瓣或其他植物,这时蚂蚁通常会回到他们的巢穴。一个又一个晚上,蚂蚁用它的下颚紧靠着一棵植物,等待着被一只正在吃草的哺乳动物吃掉。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寄生虫就会在哺乳动物宿主体内繁殖和产卵。这些卵在粪便中排出,循环又重新开始,根据疾病控制中心的说法,

多年来都是关于控制

的,生物学家对扁虫和蚂蚁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但寄生虫如何操纵蚂蚁行为的细节仍然是个谜,“部分原因是直到现在我们还不能研究合著者、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NHM)生命科学部研究员马丁·霍尔(Martin Hall)在一份声明中说,为了观察寄生虫和蚂蚁大脑之间的物理关系,当一组科学家使用一种叫做

的技术观察受感染蚂蚁的头部和身体时,它们都发生了变化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或微型CT。这种方法结合了显微镜和X射线成像技术,可以在3D中看到微小物体的内部结构,而且细节惊人。

感染蚂蚁的大多数扁虫寄生虫耐心地在宿主腹部等待,而一个或多个蠕虫则侵入蚂蚁的大脑。(版权Martín-Vega et.al,根据知识共享署名4.0国际许可证授权的图片)

研究人员将保存下来的蚂蚁斩首,取下它们的下颚,以便更清楚地看到它们的头部,然后对蚂蚁的头部和腹部以及一个完整的蚂蚁尸体进行染色和扫描,他们在研究报告中写道:

他们的扫描结果显示,一只蚂蚁可能有多达三条蠕虫在争夺大脑的控制权,尽管最终只有一条蠕虫会与大脑本身接触。口腔吸盘帮助寄生虫附着在蚂蚁的脑组织上,蠕虫似乎瞄准了一个与运动和下颌骨控制有关的大脑区域。

劫持了大脑的这一区域,很可能使蠕虫能够指挥蚂蚁的死亡行军,并在等待被吃掉时将其下颚锁定在草地或花锚上,这项研究的作者们报道说,

这一发现发表在星期二(6月5日)的《科学报告》杂志的网络版上。

这篇关于生命科学的原始文章。

怎么样可以看出狗狗肚子里有虫? 比如狗狗的状态 样子

01、蛔虫病

蛔虫(Roundworm)是白色、米白色、圆条状、两头尖的虫。蛔虫病是由犬蛔虫和狮蛔虫引起的疾病。犬蛔虫主要致1-2个月的幼犬,狮蛔虫则寄生于6月龄以上的狗。这两种蛔虫都是通过病狗的粪便排出虫卵,在温、湿度适当的情况下,经3-5天发育成侵袭性虫卵。犬吞食了被这种虫卵污染的饲料、饮水,在肠内孵出幼虫。前者,幼虫进入肠壁随血流入肺,再沿支气管、气管上行至喉头被咽下,最后在小肠内发育成成虫;狮蛔虫幼虫只是钻至肠壁内发育,再回到小肠内成熟。虫卵对外界抵抗力很强。

⑴.症状:病狗出现消瘦、粘膜苍白、食欲减退、呕吐,发育迟缓。蛔虫大量寄生可引起肠梗阻或阻塞胆道。由于蛔虫毒素的作用还可引起癫痫样神经症状;

⑵.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再取粪便作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即可确定;

⑶.治疗:用盐酸左旋米唑,每公斤体重10毫克口服,效果很好

02、勾虫

钩虫病(Hookworm)是犬重要的线虫病之一,我国西北及南方多见。钩虫寄生于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和空肠),虫体长1-2厘米。由于虫体前端弯曲,且口缘有三个锐利的钩状齿,可深深地“钉”在粘膜上吸血;虫体的分泌物能使血不凝,引起不断出血,病狗由于不断多量失血,造成严重贫血。

钩虫卵在外界温度(28-32℃)湿度合适的情况下发育,一周后达到侵袭期,生活于水及潮湿的泥土中。幼虫主要经皮肤(也可经口)侵入宿主体内,随血行到心、肺,经呼吸道、喉头再转到消化道寄生。妊娠犬,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幼虫在宿主体内3周就发育成成虫。狗狗的主人要辨别清楚,狗狗肚泻原因,因当狗狗患上急性肠胃炎,狗狗亦会有以上情况,但另外狗狗会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相反,患有勾虫狗狗精神仍会相当好,故此可从状态中分辨狗狗是患有勾虫还是肠胃炎而导致肚泻。顺带一提,肠胃炎是因过滤性病毒而引起,是一种可导致狗狗死亡的病症。如果一只狗狗染上此病,同一家庭共处的狗狗大致上已无一幸免,此类过滤性病毒会令到狗狗状态急剧下降,并引起其它并发症而很快死亡。

⑴.症状:病狗拉稀带血和粘液,贫血、消瘦食欲不振,有时出现浮肿,出现生长发育障碍,有时见皮痒。

⑵.治疗:同蛔虫病。

03、恶丝虫病

恶丝虫较常见,是寄生于右心室中的丝虫,也称心丝虫,长25厘米,呈白线状。雌成虫与雄虫在心室内交配后产生胚胎性微丝蚴。蚴随血流至皮下,当蚊虫或蚤叮咬吸血时进入昆虫体内发育,最后到达唾液腺和口器中。当蚊、蚤再叮咬其它犬时,微丝蚴逸出,钻入皮下、肌间、脂肪组织内发育长大,再经静脉移行进入右心室,待8-9个月成熟。

症状:成虫在右心室内随血流滚动,机械地引起心功能紊乱或发生心内膜炎;微丝蚴可阻塞肾、脑、肺等血管。一般情况下(成虫少于25个)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可有慢性咳嗽、易疲劳、呼吸困难、干咳;右心衰竭,肝、脾肿大,腹水、浮肿;血尿;皮肤(特别是耳廓部)有小结节(内含微丝蚴)或溃疡。

⑴.诊断:一毫升血加7%醋酸液或加1%盐酸溶液5毫升,离心2-3分钟,取沉淀物镜检,找到微丝蚴即可诊断。

⑵.治疗:胏波芬0.5-5毫升,每日肌注或静脉注射,直至血检蚴虫消失为止。约1/3有中毒症状。海群生60-70毫升/公斤体重或配30%的溶液一次肌注或皮下注射,连用3-5周。硫砷酰胺钠2.2毫克/公斤体重,一日二次,缓慢静注,连用两天。盐酸二氯苯胂2.5毫克/公斤体重,以蒸馏水稀释成1%溶液缓慢静注,隔4-5天一次。

04、食管丝虫

食管丝虫是寄生于食管或胸主动脉壁的寄生虫。成虫红色卷曲如螺旋形,长6-8厘米(雌虫)。虫卵随粪便排出被粪甲虫吞食,在其体内发育成侵袭幼虫;蛙、鸡、鸭、刺猬等吃甲虫;犬吃甲虫或上述各种动物而被感染。幼虫钻入胃、肠壁中,经由门脉、肝、后腔静脉、肺、心,最后到达食道寄生,引起肉芽肿(线虫结节)。

⑴.症状:一般不明显。有的病例可出现食欲减退、呕吐、吞咽困难等症状;

⑵.诊断:检查粪便中的虫卵确定;

⑶.治疗:海群生10毫克/公斤体重,或用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100-150毫克/公斤体重,连用7-10天。

05、旋毛虫

由于旋毛虫广泛地寄生于人、犬、猪、猫、鼠等多种动物体内,而狗又有吃动物尸体或粪便的习性,故农、牧区养狗有很多机会感染。

旋毛虫寄生于横纹肌中,特别是活动量大的隔肌、肋间肌等处。成虫在肠内雌雄交配,所产幼虫经肠系膜淋巴管入胸导管至右心,再经肺转入体循环,随血流至全身(此时是感染后第12-30天)。只有到肌肉中的幼虫才能发育、成长,周围有一包囊,虫体卷曲其中。包囊幼虫在肌肉中可生活数年至25年。犬吃了含有包囊幼虫的动物尸体,包囊在胃内被溶解,释放出来的幼虫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内变为成虫。

⑴.症状:一般不明显。感染严重时可出现肌肉疼痛、吞咽、咀嚼和行走困难等;

⑵.防治:关键是要注意感染环节,了解人和动物之间接触和食肉感染的危害。

06、扁虫

扁虫(Tapeworm)一粒粒白色、扁型、如米般大,在大便中会软软移动,扁虫会连结成带状,如米一粒粒结连一起。外地入口狗狗很多时都会有扁虫出现,而杜绝扁虫比杜绝蛔虫要困难得多,而杜绝扁虫的药物亦不同于蛔虫。目前科学日益进步,甚至发明了一种药物可以消除狗狗只肠胃中任何种类的虫。但此药价钱相当昂贵。

07、线虫

纯种狗狗常心丝虫(Heartworm)搅扰。该虫患与消化系统无关,它们会积聚并繁殖在狗狗的心肌、血管及相连处。传播此类疾病的是蚊,故狗狗可容易惹上此虫祸。如果用药物将心丝虫杜死,心丝虫会淤塞心脏及血管之间,导致狗狗血管闭塞,因而死亡。

08、绦虫

狗绦虫病也是常见的寄生虫病,其危害在于绦虫蚴可感染人和各种家畜,危害生命,造成经济损失。狗的绦虫有很多种,生活史都是绦虫的成熟孕卵节片随粪便排出体外,为中间宿主食入(不同种的绦虫有不同的中间宿主群,如犬多头绦虫,中间宿主是牛、羊、马、骆驼和人,在脑、脊髓内形成多头蚴,危害人畜生命)。在各中间宿主体内的各个脏器中形成囊尾蚴;最终,犬又吃了含有囊尾蚴的各种动物肉尸及内脏,囊尾蚴在小肠内发育、成熟成各种绦虫。

⑴.症状:犬感染绦虫后一般不明显,只是从犬排出的粪便中见到乳白色的绦虫节片。大量感染时可出现腹部不适、贫血、消瘦、消化不良等;

⑵.防治:生南瓜籽驱虫效果很好。关键是了解危害,注意人身和环境的清洁卫生。

09、螨虫病

狗狗的螨虫病,俗称“癞皮狗”病,患病狗狗伴有剧痒、脱毛和湿疹性皮炎,严重时出现皮肤增厚,大面积掉毛,形成痂皮。该病因剧痒严重影响狗狗的休息。

⑴.病因:由狗狗体表寄生螨虫引起,一般寄生的螨虫包括疥螨、耳痒螨和蠕形螨三种,因寄生部位不同而得名。疥螨寄生于皮肤内,耳痒螨寄生在耳内,蠕形螨寄生于毛囊和皮脂腺内。螨虫的大小不足0.5毫米。其发育都在狗狗体表上完成,成虫在表皮上打洞,在洞内产卵,卵孵化为幼虫,继续在皮肤上打洞并以皮肤或皮屑为食,发育成长直至成虫。

⑵.症状:在寄生虫过程中,螨虫刺激狗狗体皮肤,破坏皮肤结构,引起狗狗剧痒和脱毛,同时皮屑增多,耳内出现卷状“耳屎”或“银屑”。由于皮肤发痒,病犬终日啃咬磨擦,严重者可造成局部皮肤破损、出血和溃烂,并影响采食和消化吸收机能而消瘦和衰弱。如果伴发蠕形螨则患部充血,肿胀,发生脓肿。此病一般不造成死亡,但对弱小犬可由于极度烦躁、虚弱而不治。

⑶.诊断:典型的螨病易于诊断,除从脱毛、剧痒、皮屑几种典型症状可初步诊断外,显微镜检查在皮肤屑或脓液中发现虫体即可确诊。对缺乏实验室条件的犬场,可在患区和健康皮肤交界处刮取皮屑(可刮至渗血铺在一张黑纸上,在阳光下曝晒或在灯炮下炙烤数分钟,可见皮屑旁爬出灰白色细小虫体也可确诊。

⑷.治疗:现在多采用依维菌素或阿维菌素(虫克星)注射液皮下注射,剂量为0.05-0.1毫升/公斤体重,一周后重复一次。无此药者可用1%精制敌百虫溶液擦洗患部,半小时后用水冲净。在此过程中要防止狗狗舔药液,如狗狗出现流涎、拉稀、肌肉震颤等症,应用解磷定或阿托品解救。

⑸.预防:螨虫一般通过接触传染,也经常通过饲养员、用具而传播,所以注意个人卫生和隔离病犬是预防的关键。此外由于螨虫可在污湿的圈舍和不平整的舍壁上藏匿,因此保持圈舍的干燥清洁,经常更换铺垫物并常用石灰水涂洒墙体地面,可减少此病的发生。

10、虱病

虱病是狗体表寄生犬虱,造成剧痒,影响食欲和休息而引起的,可致狗狗体质衰弱,影响育肥。

⑴.病因:寄生于狗狗体表的虱分为犬长腭虱和犬啮毛虱两种,犬长腭虱以吸食血液为主,犬啮毛虱以啮食毛、皮屑为主。成虫体长约1.5-3毫米之间,卵粘着于被毛上,经5-9天孵化为幼虫,然后吸食血液成长发育为成虫。

⑵.症状:由于犬虱的活动和吸食血液而使狗狗产生剧痒,影响狗狗的食欲和正常休息,病犬消瘦、被毛脱落或缠结、皮肤落屑等,大量长期寄生的病犬精神不振,体质衰退。

⑶.诊断眼观可发现虱和粘附在毛上的卵,即可确诊。

⑷.治疗:扑撒鱼藤粉或以1%敌百虫水溶液药浴,1-2周后再进行一次,使用敌百虫杀虱注意事项同螨虫病治疗。

⑸.预防:加强饲养管理,经常梳刷狗狗被毛可去除部分虱子和虫卵。定期用石灰乳或1%敌百虫喷洒圈舍可预防虱病的发生。

11、蚤病

蚤俗称跳蚤,以血液为食,吸血时能引起过敏狗狗的强烈瘙痒。由于该虫活性强,寄生宿主广泛,所以是许多疾病的传播者。

⑴.病因:寄生在狗狗身上的主要为犬蚤、猫蚤、鸡冠蚤等,虫体长1-3毫米,深褐色或黄褐色。蚤成年后几乎都在狗狗身上度过,卵产在地上,幼虫以粪便、灰垢或垫草中的有机物为食,成熟后依附于犬体,吸吮犬血引起病症;

⑵.病状:由于蚤的活动、叮咬和产生毒素而使患犬强烈瘙痒不安,啃咬或搔抓,一般耳廓下、肩胛、臀部或腿部附近产生皮炎瘢;

⑶.诊断:在狗狗的头、臀或尾尖寄生的蚤最多,发现蚤是最终确认的依据;

⑷.治疗:1%鱼藤酮粉溶液或0.025%除虫菊抹擦犬体有良好的疗效。对蚤引起的皮炎可在局部涂擦皮炎平或肤轻松软膏;

⑸.预防:除了搞好环境和犬体卫生外,要注意圈舍和垫草的处理,可用0.5-1%来苏儿溶液或1-2%敌百虫溶液喷洒地面、墙壁;经常更换垫草,若发现有蚤应立即焚毁。

12、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引起的人、畜和野生动物(40多种)共患的寄生原虫病。弓形虫寄生在宿主的细胞内,终宿主是猫,中间宿主是各种动物。在猫体内进行有性繁殖,形成孢子体和卵囊。卵囊随猫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在适宜的条件下,卵囊发育具有感染性。被中间食主吞食卵囊后,其中的子孢体在肠内逸出,侵入血流,再分布到全身各处(特别是淋巴网状组织),钻入细胞内进行裂体生殖,破坏细胞并严重致病。慢性病例,在脑、肌肉、视网膜、肺、肝、肾等处形成包囊型虫体。弓形虫除经消化道感染外,也可经鼻、眼、呼吸道和皮肤、胚胎等途径侵入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体内;病狗和带虫者的肉、内脏、血、渗出液(如腹水)、排泄物、乳和流产胎儿、胎盘等物中带弓形虫;各种昆虫也可传播此病。

⑴.症状:一般不显症状;严重感染者出现发热、咳嗽、厌食、虚弱,眼、鼻有分泌物,甚至发生出血性下痢,呕吐,麻痹,怀孕母狗发生流产或早产等,很象犬瘟热和传染性肝炎的症状;

⑵.诊断:取组织、体液作涂片、切片染色,找到弓形虫,或将病料10倍稀释,腹腔接种小白鼠(一只0.5毫升),2周后发病,取腹水涂片、染色镜检找弓形虫。血清学检查特异抗体可确诊;

⑶.防治:用磺胺6甲氧嘧啶治疗效果好,但要在病初使用;晚期虽可使症状消失,但不能抑制弓形虫转成包囊型,从而成为带虫者。预防办法是猫狗分养或限制接触,控制野生动物,特别是啮齿动物。

13、球虫病

球虫病是侵害幼犬的寄生虫病。当环境卫生条件不好和饲养密度较大时可使疾病严重流行。球虫生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经几代无性繁殖(即裂体生殖)后,变成有性生殖,形成大小孢子。二者结合后形成卵囊,随粪排出体外。卵囊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发育成感染卵囊(即含有子孢子的卵囊)。幼狗吞吃了被感染卵囊污染的食物和饮水即可感染。无性繁殖产生的大量繁殖体、裂殖子破坏肠上皮,构成危害,出现症状,甚至死亡。

⑴.症状:腹泻,混有粘液、带血;进行性消瘦,发育停滞,最后衰竭死亡;

⑵.诊断:检查粪便发现球虫卵囊,即可诊断;

⑶.治疗:呋喃类或磺胺类药均有效。

14、利什曼原虫病

犬可互相传染。利什曼原虫寄生于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胞质内,在组织抹片中也可见于细胞外。自然感染是由吸血昆虫—白蛉叮咬吸血时,原虫进入犬体内。

⑴.症状:主要见贫血、消瘦和衰弱。有的病犬脾肿大和腹水,淋巴结肿大,后肢虚弱、呼吸困难。皮肤感染时,鼻镜、口角和眼睑可出现溃疡;慢性病例,往往出现皮肤湿疹和大面积的被毛脱落;

⑵.诊断:主要依靠作血涂片或从皮肤溃疡缘刮取组织作涂片检查虫体。

[img]

跟灰尘一样 如果一直不动它 会伸出头和脖子是什么虫

衣蛾幼虫是一个小型白色虫藏在一个丝质的袋状物或网状物(称为筒巢)内,在墙壁上可见到一个黏着水泥的纺锤形丝袋,内有一深褐色头的幼虫。

放一些樟脑丸(萘丸)等(依指示放入所需的量),尽记勿把有沾到污泥的衣服放入,因加上汗味更易吸引衣蛾来为害。

具体请看

蠕虫是什么动物

蠕虫(Worm)为多细胞无脊椎动物扁虫多可怕,蠕虫藉由身体的肌肉收缩而作蠕形运动扁虫多可怕,故通称为蠕虫。全球现有超过一百万种的蠕虫扁虫多可怕,它们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主要是扁形动物、环节动物、纽形动物、棘头动物和袋形动物的俗称。

体长呈管状扁虫多可怕,圆柱形、扁平或叶片状(0.04吋,如某些袋形动物)到30公尺(100呎,如某些纽虫)。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洋、淡水和陆地,部分寄生性,部分自由生活。它们作为土壤调节者(如环节动物、袋形动物),人和家畜的寄生虫(如扁虫、线虫),以及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一环,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2012年4月英国诺丁汉大学研究人员研究蠕虫无限再生机制,或有助于延缓衰老。另外也是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一种,因其传播形式类似蠕虫一般,无孔不入。因此而得名。多细胞无脊椎动物中的一种

在动物分类学史上,蠕虫曾被认为是独立的,具有特殊性的一类动物。但在分类学研究不断发展之后,人们发现蠕虫,实际上与人体有关系的包括扁形动物门(Phylum Platyhelminthes)、线形动物门(Phylum Nemathelminthes)和棘头动物门(Phylum Acanthocephala)所属的各种动物。因此在分类学上,蠕虫这个名称已无意义;但习惯上仍沿用此词。由蠕虫引起的疾病称为蠕虫病,具有重要意义的蠕虫种类几乎全部属于前两门。

医生从少年眼睛里取出这么可怕的东西

亦译虫。典型身体细长柔软而通常无附属肢体的各种无脊椎动物。蠕虫属于数个无脊椎动物门,包括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俗称扁虫)、环节动物门(Annelida,俗称环虫)、纽形动物门(Nemertea,俗称纽虫)、袋形动物门(Aschelminthes,俗称线虫、蛲虫、小线虫、毛细线虫、粪类圆线虫等)、星虫动物门(Sipuncula,俗称星虫)、螠虫动物门(Echiura,俗称螠虫)、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俗称棘头虫)、须腕动物门(Pogonophora,俗称须虫)及毛腭动物门(Chaetognatha,俗称箭虫)。又泛指蜈蚣、马陆之类;无脊椎动物的幼体(尤其某些昆虫的幼体); 及某些脊椎动物(如无肢、蛇状的蜥蜴慢缺肢蜥〔Anguis fragilis,俗称盲虫〕)。所有蠕虫样的动物曾归为一类--蠕形动物门(Vermes),此名今废。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