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徐达后人(徐达后人九个孙子名字)

admin 2022年09月22日 23:49:30 20
徐达后人(徐达后人九个孙子名字)摘要: 本文目录一览:1、大明第一大将军徐达的后人如今在哪里?...

本文目录一览:

大明第一大将军徐达的后人如今在哪里?

徐达 (1332年—1385年),汉族,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农家出身。

先来了解下徐达其人

元末,他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1363年大败陈友谅。1364年,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以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死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

徐达是怎么死的?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徐达在北平的时候,背部生疽,次年病死。

而据徐祯卿的《翦胜野闻》记载,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

《翦胜野闻》“书中所纪,亦往往不经”,并不可靠。清赵翼《廿二史札记》转述了这个故事,才说是

“赐以蒸鹅,疽最忌鹅”虽然赵翼本人认为这是“传闻无稽之谈”,但“徐达吃蒸鹅而死”却从此成了一个表现朱元璋阴险毒辣的民间传说广为流传。

这条野史记载之所以不可信,主因有几点。

第一,徐达安分守己

徐达虽然功劳极大,并与李善长同样为朱元璋亲家,但他一生安分守己,从不结党亦不逾矩,他的子孙也未见因是皇亲国戚而骄傲蛮横、违法乱纪的行为,正史上更没有朱元璋猜忌徐达的纪录和动机。

第二,朱元璋未使用过暗杀手法杀大臣

朱元璋从未使用过暗杀手法屠戮功臣,即使要暗杀,亦可派御医下手,不必使用这种人尽皆知的低劣的手段。

第三,时机不对

徐达过世时,明朝仍与北方蒙古人对抗中,正需要武将来协助,且当时明太祖尚未展开屠杀武将的行动,相反,为了对抗胡惟庸残留的势力,朱元璋尚须笼络武将,没有必要在此时诛杀最忠心的徐达。

而且,蒸鹅造成背疽毒发毫无科学依据。

徐达后人我们来看看徐达的后代怎么样了

徐达共有四子三女,四子即辉祖、添福、膺绪、增寿。其女也分别嫁朱家人,或成皇后,或成王妃。他的长女甚至成了明成祖朱棣的皇后。但是,他的两位封候晋公之子,却根本没有好下场。这两个人,均圈入建文初年的“靖难之乱”。一个因忠诚而被囚致死,一个则因亲情而被杀。

长子,徐辉祖

徐辉祖,原名徐允恭,继承了徐达的爵位,后来避讳建文帝朱允炆的名字,就改成了徐辉祖。朱棣入京后,徐辉祖不肯迎接朱棣,被放进监狱,朱棣亲自见徐辉祖,徐辉祖一言不发,朱棣想杀死徐辉祖,但是有所顾虑,最终革去徐辉祖爵位。

徐辉祖永乐五年去世,朱棣说中山王徐达不可无后,由徐辉祖的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

次子,徐膺绪

徐膺绪,母孙氏,任中军都督佥事,世袭指挥使,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去世。

三子,徐添福

徐添福,早卒,母谢氏。

四子,徐增寿

徐增寿,母孙氏,官至左都督,建文帝怀疑朱棣造反,就问徐增寿。徐增寿说:燕王富贵已极,怎么会造反呢徐达后人?燕军渡过长江后,建文帝质问徐增寿,徐增寿无法回答,建文大怒将其诛杀。

朱棣登基后,封徐增寿为武阳侯,后又进封定国公,让他的儿子徐景昌继爵。

长女,朱棣皇后母谢氏,名叫徐仪华,也叫徐妙云,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病逝,史称仁孝徐皇后,是明仁宗朱高炽的母亲。

次女,代王朱桂妃三女,徐妙锦,出家四女,安王朱楹妃据说在江苏南通市如东县有很多徐姓,据说是徐达的后人。

总结:什么友情、亲情、感情,碰上不讲人情的政治角力,都是苍白无力的。只可叹,徐达英雄盖世,仅有徐膺绪曾授尚宝司卿、中军都督佥事、世袭指挥使等职,得以善终。仅此而论,徐达死后,葬于今南京市太平门外板仓村。至今其墓仍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墓碑也是明朝诸功臣中最大的,碑文亦由朱元璋亲撰。

徐达的后代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混迹于江湖草莽,无名无望,但是,却最终能够扫平各路豪杰,将蒙古人赶回大漠,为大明打下两百多年的江山,可谓是一代雄主了。虽然,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有本事的皇帝,但是,他却和大多数开国之君一样,都喜欢在天下太平之后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杀功臣。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可以共患难,但是,却不能同享福。

而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是见多不怪的。都知道,春秋时候的范蠡很有智慧,他在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以后,没有过多的贪恋名位,而是潇洒地离开了朝堂,从此,消失于江湖之中,成为无数后人推崇的例子。而他的战友文种,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他对勾践抱有太多的幻想,认为自己和勾践好歹也是一同吃过苦的人,他总不至于翻脸。但是,正是这种幼稚的想法让他身名两灭,最终,成为后人的一个反面例子。还有大汉在立国之时,刘邦对自己的老部下,也是一点都不手软。韩信、彭越和英布三人在楚汉之争中,哪个不是顶天立地的豪杰?

结果呢?他们个个都在天下太平之时,不得好死。然而,宋朝的情况,要相对好一些。赵匡胤用一顿酒席,便把众将的兵权解了,虽然,这个事情听起来还是有那么一点忘恩负义的意思,但是,他跟其他老前辈比起来,赵匡胤算得上是很仁慈了。总之,在处理功臣这个事情上,各朝有各朝的办法。

不过,这些办法在朱元璋眼里,都是一些小学生的手段。

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杀功臣不仅是让你死,还要让你死的时候感谢他的隆恩。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就是因为吃了一碗皇上赏赐的鹅肉,而死的。

此人乃是明朝开国名将徐达,他和朱元璋同是安徽人,并且,和朱元璋一样,出身于底层。二十出头的他,选择投身到朱元璋的军中,跟随朱元璋打过各种大仗小仗。

不过,他这个人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特别低调,从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劳。在早些时候,朱元璋还不是一军统领,而是郭子兴起义军中的一个头目。某天,有一个叫孙德崖的人找到朱元璋,说他的部队缺乏给养,希望得到朱元璋的帮助。

而朱元璋,看大家都是出来混的,谁也不容易,于是,就顺手帮了他一把。但是,这个孙德崖在此前,却跟朱元璋的顶头上司郭子兴,有一些过节,使得郭子兴听闻此事后,十分不满,专门从外地赶来把朱元璋大骂了一通。这时候,孙德崖就有些坐不住了,出于安全起见,他赶忙跟朱元璋告辞。

然而,朱元璋看到事情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也不好多说什么,便放他走了,并且,还亲自为他送行。当时,朱元璋和孙德崖的部分部队先行出城,而孙德崖和一些后续人马尚在城里处理一些事情。但是,等到朱元璋他们走到一半时,队伍后面却传来消息,说郭子兴带人把孙德崖抓了起来。

看样子,郭子兴是想把孙德崖给灭了。

跟朱元璋先走的那部分人,听到这个消息,瞬间就炸了窝。他们怀疑是朱元璋从中作梗,遂把朱元璋也扣压了下来,并且,向外放话说若是不放人,那么,他们就把朱元璋也砍了。在这一危急关头,作为朱元璋部下的徐达却挺身而出,决定用自己来替换朱元璋充当孙德崖军中的人质。

不过,后来双方经过协商,各自都把对方的人放了,使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在此事件中,徐达舍身救主的行为,让朱元璋牢记在了心里。但凡古今名将,对部下的约束都比较严格,徐达亦是如此。在攻破张士诚大本营平江城之时,徐达严令自己的部下,不得擅夺老百姓的财物,不得损坏当地居民的住房,不得离开军营超过二十里,否则,格杀勿论。

正是因为这一军令,朱元璋的队伍才得以在张士诚的旧地赢得民心。在后人看来,徐达所领的队伍所向披靡,威风八面,但是,他本人在朱元璋面前,却一直是毕恭毕敬,从不敢做逾越臣子之位的事情。有一天,朱元璋请徐达吃饭,期间,他想考验一下徐达是否真的像他表现出的那么忠诚于自己。于是,他便不停地给徐达灌酒,在徐达不省人事之时,他将徐达安排在自己的官邸中歇息。

等到第二天一早,徐达醒后才发现自己居然睡在老朱的床上,深感大事不好,于是,连忙向朱元璋谢罪。此时,朱元璋看到他如此惶恐,便对他放下心来。

然而,这种放心并没有永久持续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深感自己时日无多,他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儿孙们镇不住这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为了自己朱家江山的未来着想,他决定把那些有能耐的人一一除去。

某一年,徐达背上生了个疖子,朱元璋便借此机会,调他到南京养病。之后,朱元璋专门抽空去徐达的家里拜访,想要看看他的病情是否好转。朱元璋到了徐达家里,无非拉些家常,说些安慰之语,本来没什么状况,直到朱元璋看到徐达床上的一册兵书,瞬间脸色大变。

照理说,徐达作为一个武将,喜好军事实属正常。在晚年之时,翻翻兵书回想自己早年的峥嵘岁月,也算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可是,朱元璋却不这么想,他认为徐达这个人靠不住,只要他还活着自己晚上就睡不好。但是,此时徐达在朝中威望极高,直接将其处理掉难免会惹人非议。

于是,朱元璋想到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就是:赐给徐达一碗鹅肉。按理说,皇上赐美食于臣子,本是一件谁也批驳不得的好事情,但是,徐达的病却最忌吃鹅肉,一旦吃了便会病情加重。当徐达看到别人送来的那碗鹅肉时,他不仅什么都明白了,还没有多说什么,直接按着朱元璋的意思吃了下去。

果不其然,吃完没多久,他就病发去世了。

像徐达这么低调内敛的人,都不能好好地安享晚年,可见,朱元璋心胸之狭窄。一代名将没有死在跟中原豪杰的争锋之中,没有死在与蒙古人拼杀的战场上,却死在了一碗鹅肉上,不免让人大为叹息。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赠三世皆王爵。

据史料记载:徐达有4子3女,孙9人。徐达死后,长子徐辉祖继承爵位,受封魏国公。幼子徐增寿在明成祖朱棣起兵南下时给他通风报信,死在建文帝的剑下,后被明成祖追封为定国公。一门二公,有明一代只有徐达一家。徐达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长女嫁于燕王朱棣,次女嫁于代王朱桂,三女嫁于安王朱楹。燕王朱棣夺权称帝后,徐妃被册立为皇后。

根据如东县苴镇的《徐氏族谱》记载,现今的徐达后代已经传至22代了,1946年,在时代的剧烈变革中,如东县苴镇曾供奉过历代徐氏先人的祠堂被拆除后,改建为小学,近年撤并后也不复存在,现在,只剩了一片破旧校舍了。但是,直到现在,徐达的后裔还是以位于刘埠村的祠堂原址为中心,居住在如东县的苴镇和掘港,目前人数有三四千人。

大明第一大将军徐达的后人如今在哪里呢?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

这是明史当中对于徐达的记载,其中濠人指代的是濠州,说的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这也意味着他和朱元璋是老乡。

由于家中世代为农,所以生活可能和朱元璋差不多,连块埋父亲的地都找不到。当年郭子兴造反的时候,徐达也加入了进来。在这个过程当中结识了朱元璋,成为了他的部下。

朱元璋屠戮功臣为何徐达没事?

接着就是正常套路,建功立业,成立明朝。但是建国之后,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为何徐达能够躲过一劫?

其实如果你真的翻开明史,你会发现虽然朱元璋杀了功臣,但是并没有传说当中的这么多。

这里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假设上面的罪名成立,朱元璋为何大肆屠戮功臣,又为何没有杀徐达?

很简单,就是因为衷心,而且两次给朱元璋表露过。比如说朱元璋曾经把自己的老宅子送给徐达(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但是达固辞,意思是坚决不要。

先不说老宅子的事情,就单独以兄弟相称,可见朱元璋还是非常信任徐达。其实信任这种东西最廉价,这不可能成为朱元璋不杀他的理由,关键是徐达表现的足够忠诚。

朱元璋有一次故意把徐达灌醉,然后把自己的被子给他盖上。等到徐达醒过来的时候,吓得魂都没有了,趴在地上大呼死罪。朱元璋看到之后非常高兴,这是第一次试探。

除此之外,野史当中还有胜棋楼的记载。朱元璋有一次要和徐达下棋,并且不允许他让子。结果这盘棋从早上一直下到了中午,整个棋盘都摆满了棋,徐达突然停下来手中的动作。

朱元璋问他为何不继续下下去?徐达让朱元璋仔细看棋盘,原来徐达所执的黑棋,全部摆成了万岁的字样。朱元璋非常高兴,就把下棋的这栋楼赏给了徐达,并且改名为胜棋楼。

从这两件事情当中,就可以看出来徐达对于朱元璋的忠心。不过由于太子朱标实在是太过宅心仁厚,朱元璋不放心等他百年之后,朱能否镇住各位叔伯,于是开始了大清洗。

整个过程异常的惨烈,牵扯人数之广史无前例,不过徐达全部都活了下来。可惜最后还是不明觉厉的死掉了,史书上如此记载:

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

意思是徐达后背长了一个疮,朱元璋派遣徐达的长子徐辉祖过去看看,第2年徐达突然去世。不过民间当中的说法,还是认为徐达是被朱元璋赐死。

朱元璋在徐达长子临走之前,给了他一只烧鹅,让他带给徐达。当时这种背部生疮,医书当中记载。需要好生休养,不能吃发物。

何为发物?比如一些过于营养和刺激性的食物,容易造成伤口病变。不过还要给这种说法打一个问号,毕竟明史当中后来这样记载:

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徐达的后人如何了?

从上面的记载当中,可以看出朱元璋是非常重视徐达的,对于他的后人自然是优待处理。徐达一生留有四子三女,且看他的后人情况如何?

徐达的大儿子名叫徐辉祖,也是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准备着手削藩事宜。在燕王朱棣之前,已经革去了周王、齐王、湘王、岷王、代王等人的职位,燕王朱棣眼看造反在即。

不过在真正造反之前,他派了自己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先行前往南京请安,假意表示自己愿意接受削藩,也是讲了礼。

当时就有人建议,先把他们三个扣留,这样燕王就不敢造反了。可惜这个建议朱允炆并没有同意,但是徐辉祖认为这是最好的时机,又私下里去找朱允炆。

并且给他一个一个的分析这三个儿子的性格特点,要知道自己的妹妹嫁给了燕王,他还是这三个人的舅舅。这三个儿子当中,他最担心的就是燕王的二儿子朱高煦。给他的评价也是:

勇而且悍,异日不独叛君,抑且叛父。

意思是朱高煦就算现在不背叛朱允炆,将来也会背叛他的父亲。根据后来的情况来看,徐辉祖说的可谓是非常之准。

朱棣登基之后,曾经让朱高煦前往云南,但是由于此地太过荒凉,和流放没有区别。于是朱高煦不愿意前往,朱棣非常生气的把他骂了一顿。

但是朱高煦不愿意悔改,甚至是私自练兵,朱棣一气之下,把他贬成了庶民。最后朱高煦气不过起兵造反,结果在宣宗时期被其处死。

当然这都是后话,虽然话说到这个份上,但是朱允炆仍然没有同意。

由于徐辉祖是这三个人的舅舅,所以他们来京城的时候也是住在徐辉祖的家里面。然而徐辉祖面圣的消息被泄露,朱高煦连夜骑马逃走。

后来燕王起兵造反,徐辉祖前去阻击,可惜是一败再败。等到朱棣进南京的时候,徐辉祖待在徐达王府里面,不愿意出去迎接。不过朱棣并不好杀他,因为上面有人罩着。

第一是朱棣的皇后是徐辉祖的妹妹,小舅子这个关系放着。第二是徐达一家有朱元璋的免死金牌,朱棣反的是朱允炆,而不是朱元璋。所以只是囚禁了他,五年后徐辉祖病逝。

虽然徐辉祖气节可加,但是不代表徐达的所有儿子都这样。他的小儿子徐增寿,就曾经力保朱棣,也是他主张把朱棣三个儿子放走。也是他通知的朱高煦逃跑。

所以等到朱棣造反之后,朱允炆召他进宫问罪,最后死在了皇宫的地板上。朱棣进南京之后,也是悲痛万分,给他追封了武阳侯。虽然留了个儿子,但是后来因为奢侈放纵,被扒去了官服。

徐达的大儿子和四儿子都因为靖难之役而死,二儿子早年因为病重夭折。唯独三儿子还算好,一直在朝廷里面做官,最后也留了一个善终。

至于徐达的三个女儿,则是都嫁给了朱元璋的三个儿子。分别是燕王朱棣,代王朱桂,安王朱楹。嫁给燕王朱棣是长女,之后被封为皇后。生了两个儿子,不过后来下场也不是特别好。

民间一农民自称是徐达后人?吾徐氏自贵八公分支避明初靖难兵,由姑苏昆山,迁至如皋东掘港场西北乡银杏村,而卜居为传十有余。

位于江苏如东的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他自称是徐达的后人,并且还拿出了家谱作证,上面确实从明朝开始编纂,如今已经是22代人了。

这位老人名叫徐永德,他自己只知道是徐达的后人,但是并不清楚是哪一脉。当年是由于靖康之变,才搬到了如东,如今只剩他们这一脉人。为了纪念曾经的祖辈,特意修建了一座宗祠。

徐永德以前家里面比较穷,不过父亲还是咬着牙把他送到了私塾,就此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17岁的时候成为了一名扫盲教师,后来在如东县的一所初中教书,一直到退休。

他是在偶然之间,到村子里面徐永泉的家中做客,看到了一本清朝版本的家谱。在这份家谱当中,他看到了自己祖父和父亲的名字,于是寻根究底,发现自己这一脉竟然是徐达的后人。

到底是真是假,其实并不好考证。因为在明清交际时期,民间习惯攀龙附风,经常篡改自己祖籍,说成自己是某一个名人的后人。

大学中挖出一座古墓,竟是徐达后人?

这件事情发生在2011年的4月19日,地点是在南京林业大学的新校区。在校区建设过程当中,发现了一座墓穴。不过陪葬品比较磕碜,只有几件还算精美的瓷器。

根据考察研究发现,墓主人的身份应该是来自于明朝时期。要知道在明朝的时候,能够把墓留在南京的人,可谓是非富即贵。不过在后来的考古发现中,还是发现了一件非常有价值的瓷器。

最后经过研究发现,这座墓的主人是明朝锦衣卫指挥佥事徐君叙,此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后来经过推测,这座墓穴距离徐达的墓穴不足几百米距离,很有可能就是他的后人。

徐达的后代是谁?

徐达共有四子三女,四子即辉祖、添福、膺绪、增寿。其女也分别嫁朱家人,或成皇后,或成王妃。他的长女甚至成了明成祖朱棣的皇后。但是,他的两位封候晋公之子,却根本没有好下场。这两个人,均圈入建文初年的“靖难之乱”。一个因忠诚而被囚致死,一个则因亲情而被杀。

他的大儿子徐辉祖,承袭魏国公。明史说其“长八尺五寸,有才气”,颇有其父风采。也是一位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的人。朱元璋之孙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因削藩而引发燕王朱棣造反。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明史有简单记载徐达后人:“王将起兵,高煦方留京师,窃其善马而逃。辉祖大惊,遣人追之,不及,乃以闻,遂见亲信。”这段故事,其实是曲折的。话说建文帝削周王、齐王、湘王、岷王、代王等藩,便将矛头指而燕王。以燕王性格,自然不从,便决定起兵造反。但是,朱棣起兵之时,也用了缓兵之计。他听从谋士言,遣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同往南京请安。“以为礼”,可使朝廷不疑。朱棣的儿子们到了京师,便有人进谏,建议将燕王之子拘为人质。“拘留三子,亦与拘留燕王无异”。然而,建文帝毕竟年轻,缺乏政治经验。他的回答是:“拘留非礼”。“无罪而拘留之,则燕王之举兵有辞矣”。他认同这一观点。

然而,徐辉祖不认同。尽管,燕王之子,论亲情,还是他的外甥。他们三人进京,也住在舅舅徐辉祖府中。徐辉祖特别担心的,是燕王次子朱高煦。他认为此人“勇悍无赖”,便密奏建文帝:“燕王久蓄异志,今遣三子来,实天夺其魂。陛下留而剪除之,一武士力耳;若纵归国,必贻后患。”他还说,次子朱高煦“勇而且悍,异日不独叛君,抑且叛父”。这话说得太绝了。预言此人不仅会反皇帝,还会反他父亲的。徐辉祖甚至还建议,若要放回朱棣之子,也必须留下次子朱高煦,“可剪燕王之一臂。”但是,建文帝踌躇不决,最终还是决定“旨着三子还国”,下决心要放他们回去了。这个朱高煦更是生性狡猾,他听闻消息,居然盗了舅舅徐辉祖的一匹良马,“假说入朝”,掉头一路绝尘,跑了。徐辉祖着人想追,也追不回来了。

燕王起事之后,徐辉祖奉旨征讨。他有智有勇,曾“师援山东,败燕兵于齐眉山,燕人大惧”。燕王率军渡江,徐辉祖亦“引兵力战”。建文帝兵败,朱棣进占南京,徐辉祖仍保气节,“独守父祠弗迎”。他硬是呆在徐达王府里,拒不出迎。这个父祠,就是南京秦淮河边的白鹭洲,在印月桥西南堍处。史称徐太傅园、徐中山园、也叫东园。当年徐达的王府。这个地方,我曾去过。后人曾在此地建徐辉祖雕像,以示纪念。朱棣当上永乐皇帝,自然火冒三丈。可是,要杀他也不易。其一朱棣的皇后是徐辉祖的妹妹,其二,朱元璋曾颁给徐家免死铁卷。朱棣无奈,只好把徐辉祖终身监禁于此,五年后去世。明史说:“成祖大怒,削爵幽之私第。永乐五年卒”。一代名将徐辉祖至此再未走出白鹭洲。徐辉祖的长子徐钦虽袭承了爵位,永乐十九年则因故触怒朱棣而被“罢为民”。看来,朱棣是一个记仇的人。

徐达的小儿子徐增寿官至左都督,也圈入“靖难之乱”。他至少做错了两件事。第一是给朱高煦通风报信,直接导致其逃遁。第二,在建文帝面前,力保燕王朱棣,竭力主张放朱棣三个儿子归国。当建文帝征询他的意见时,徐增寿竟然顿首说:“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徐达后人!”显然,这个徐增寿是特别念亲情的。自己姐夫、自己外甥,他当然是要力保的。但是,燕王毕竟还是反了。待朱棣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之时,建文帝当然要招徐增寿兴师问罪。明史记载说:“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徐增寿当然是哑口无言,建文帝气极,竟当场拨剑将其杀了。徐达特别渴望其增寿的小儿子,竟然命断皇宫,也是他万万想不到的。朱棣攻入皇宫之时,徐增寿的尸体仍横在殿上。他曾抚尸痛哭。徐增寿因此被明成祖朱棣“追封武阳侯”、“封定国公”。他的儿子徐景昌嗣袭爵位。但是,这个徐景昌也因“骄纵”而被“夺冠服岁禄”。

大明第一大将军徐达,他的后人下场怎么样?

明朝第一大将在残骸功臣的朱元璋手下能够善终,实在是一个异数。

徐达能够善终,从朱元璋对他的评价中,可以很清楚看出来。朱元璋说“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

就是说,在朱元璋看来,只有徐达守规矩,才不会被杀,而其他人,都是该死。

据史书记载,洪武十七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朱元璋专门派他儿子徐辉祖去看,第二年,病情加重,随后去世。

徐达死后,朱元璋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从死后很明显,《龙兴慈记》的说法流传很广。

徐达得的病,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也最致命的一种病——背疽。病如其名,生了这种病,人生就成了悲剧。战国时的范增,宋朝的宗泽,三国的刘表、曹休、刘焉都死于这个病。基本上说这就是军政界大佬的头号杀手。按照中医的说法,生了这种病,不能吃“发物”,就是营养高热量高的食物。而朱元璋乘机给他吃了烧鹅,让人背疽而死。

仔细研究一下,背疽这种高发疾病,到近代以后基本在没有出现过,难道是因为人们抵抗力提高了吗?当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医学发展了,原本背疽这个病名都给废除了。

徐达生了这种背疽病,某种程度上说,是喜剧而非悲剧。

徐达背疽病,让他躲过了明初四大案中的冤杀,算起来,真是一个能够善终的幸运儿。

徐达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四个女儿,这七个人命运如何呢?

1,长子徐辉祖。

徐辉祖继承了徐达的魏国公爵位,忠心耿耿给建文帝朱允炆工作。靖难之役后,朱棣进入南京城,要求大舅哥徐辉祖支持他当皇帝,徐辉祖表示反对,准备杀他。徐辉祖却不停重复“丹书铁券,子孙免死”的话,免了一死。不过朱棣把他囚禁,最终死在狱中。

徐辉祖以下,徐钦、徐显宗、徐承宗、徐俌、徐鹏举、徐邦瑞、徐维志、徐弘基、徐文爵一次承袭这魏国公爵位,真正实现了“与国同休”。末代魏国公徐文爵在1644年崇祯死时,正在南京,拥立小福王朱由崧为帝,半年后被多铎打败灭国,徐文爵投降清廷。

2,次子徐膺绪。

徐膺绪在军中服役,升至中军都督佥事,世袭指挥使。1982年,徐膺绪的墓葬在板仓被发掘。

3,三子徐添福。

徐添福无福,早夭。

4,幼子徐增寿。

徐增寿在靖难之役中暗中帮助姐夫朱棣造反,逐渐被建文帝发现。朱棣兵临城下时,建文帝招徐增寿当面对质,徐增寿被一剑劈死。

因为徐增寿的功劳,徐增寿被追封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与国同休。徐增寿以下,徐景昌、徐显忠、徐永宁、徐光祚、徐延德、徐文璧、徐希、徐允祯依次成为定国公。李自成进北京时,对全城官商进行拷问,勒索银钱,徐允祯因此而死。

5,长女徐妙云。

徐妙云就是朱棣的皇后,徐妙云为朱棣生下了三个儿子,明仁宗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简王朱高燧。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明代从朱高炽以后的皇帝,全部都是徐达的后人。

在电视剧《大明天子》中,俞飞鸿扮演的徐妙云同时被朱棣和朱允炆喜欢,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6,次女徐妙清。

嫁给了代王朱桂,据说次女十分善妒,曾虐待朱桂的两位侍女,因此朱桂迁怒于于世子朱逊煓,母子迁居外舍。

7,三女徐妙锦。

徐妙锦算是徐达儿女中最有传奇色彩的人。据史料记载,靖难之役中,徐妙锦和哥哥徐辉祖一起支持建文帝。徐皇后死后,朱棣准备让这个小姨子当新皇后,徐妙锦写信拒绝。后来徐妙锦出家为尼,终生未嫁,60岁善终。

有人说徐妙锦不嫁给朱棣的真实原因是朱棣不能“行人事”,不知真假。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的徐达,他的后代结局如何呢?

鸟尽弓藏乃是帝国建立之初的常事,明朝更是如此,很多功勋等身的大臣都难以善终,徐达却是少有的能功成身退的人物。他作为开国的军事统帅,为人谨慎,为明朝戎马一生,死后也被称为明朝开国的“六王”之首。徐达如此声名显赫,那么他的后人如今又在何处呢?

徐达一生共育有四子三女,三个女儿都与皇室结亲。虽然所嫁之人皆是人中龙凤,但她们下场却都不尽如人意。比如嫁给朱棣的长女,虽然最后母仪天下,但她多忧心朝堂之事以及百姓民生,思虑过重,逝世时年仅四十六岁。徐达的四个儿子,次子徐添福因病过早夭折,剩下的三个儿子存活下来,那么他们又是何下场呢?

作为长子,徐辉祖是徐达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他颇有其父之风,不仅在带兵打仗上极有建树,也对帝王忠心耿耿。在朱元璋祭日时,按照惯例燕王朱棣之子当进宫祭祀,此时的燕王已有谋反之心,徐辉祖便建议朱允炆趁机将这三人扣留,以免放虎归山。可是当时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心疼外甥,屡次求情。朱允炆一时心软将他们放回,日后他们果然成为朱棣的左膀右臂,在靖难之役中出力极多。

在的靖难之变中,徐辉祖一直不肯投降,坚持带兵抵抗。后来朱棣称帝,徐辉祖宁愿入狱也不肯认他为君。由于徐家有子孙免死的铁券而幸免于难,所以徐辉祖只是被革职。后来他的儿子继承了爵位,但关于他的事迹已经鲜有记载。

四子徐增寿与长兄一样,是靖难之役的受害者,但他支持的是朱棣,他曾多次暗中告密。当时劝说朱允炆放走朱棣之子,通知外甥逃走,都是他所为。但是在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十分恼怒,捉拿他进宫兴师问罪,后来他被朱允炆当场诛杀,他的儿子在朱棣继位后袭爵。徐增寿的后代一直到崇祯当政时仍然活跃于朝堂之上,第九代后人最后在城池沦陷时,被贼人所杀。

最后三子徐膺绪,关于他的叙述虽少,但却只有他却能善始善终,一路升迁。后来世袭了指挥使一职,在二十年代时他的墓葬还被发现,可见生活并不艰难。至少比起三个兄弟,他的命运要更好一些,没有性命之虞。

徐达的子女命运尚可考证,但经过历史变迁,现在关于他的后代的消息也是真真假假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多为以下三种,其一,江苏南通有徐氏后人,此地的徐姓人氏不在少数。当地又有诸多传说,指明他们与徐达关系密切。其中有一老人还目睹过清朝的一个族谱,上面记载了这支家族的来龙去脉,虽然难以考证,但还尚可相信。

其二,江苏南京有徐达之后。据他们族谱证实,他们是徐氏后人,但这份族谱也是疑点重重,首先部分父子关系混乱,其次记载过于简略,不符合族谱的特点,极为让人生疑。

最后一种说法最为离谱,那就是说日本人冈村宁次是徐达后人,传说明灭亡时,徐家后人流落到日本安家落户。这种说法实在缺乏证据,让人难以置信。

不论徐达后人如今何在,都无法影响徐达的光辉,他作为明朝最被器重的臣子,他的种种作为在后来都成为群臣的典范,包括他的为人处事之道,在现在仍有借鉴价值。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