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竹林七贤的典故(竹林七贤的典故200字)

admin 2022年10月08日 14:24:20 5
竹林七贤的典故(竹林七贤的典故200字)摘要: 本文目录一览:1、竹林七贤的故事2、...

本文目录一览:

竹林七贤的故事

竹林七贤指竹林七贤的典故的是三国魏国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他们放荡不羁,不拘礼法,常聚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中酣歌纵酒,故称竹林七贤。

1、嵇康

嵇康,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嵇康虽然家世儒学,但却崇尚老庄,追求自然之道。他最擅长鼓琴,一曲《广陵散》天下闻名。他本是曹魏宗室的女婿,所以与后来的司马氏政权格格不入。嵇康的朋友山涛为司马氏的大官,离职时推荐他,嵇康就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山涛绝交。后最终被司马昭寻找接口杀掉。

2、阮籍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本有意于在政坛上有一番作为,但当时政治风云变幻,于是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有时闭门不出,有时四处游玩,有时也做出些放荡的举动。但他对司马氏政权并不做直接对抗,故一生平安无祸。

3、山涛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山涛以其风神气度闻名于当时,世人说他像璞玉浑金,修养深厚而不外露,对他评价很高。与嵇康、阮籍不同,山涛的政治生涯比较顺利,先是在曹氏集团中任职,后又很得司马氏的重用,管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

4、向秀

向秀,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向秀本愿做一个笑傲山林的隐士,但嵇康被杀后,他迫于压力不得不出来做官,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秀对老庄之学有深入的研究,曾注《庄子》一书,影响非常大。今日流传的郭象的《庄子注》,其实就是在向秀的基础上完成的。

5、刘伶

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州)人。他对司马氏政权深恶痛绝,就行为狂放,以做掩饰。有次他在屋里裸体,来客责问他,刘伶却说:“我以天地为舍,以屋室为裤,竹林七贤的典故你干嘛钻到我的裤子中?”他以嗜酒留名于后世,出外时经常带着酒壶,边走边饮,还曾作《酒德颂》一篇。

6、阮咸

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阮籍之侄,二人合称为“大小阮”。他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懂音律,以善弹琵琶而闻名。行为不守礼法,任意而为。一次和亲友喝酒,他不用酒杯而用大盆,酩酊大醉之时,有一大群猪走进来饮酒,阮咸就和猪一起喝酒,一时为人所笑。

7、王戎

王戎,字冲,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人。王戎从小聪明伶俐,长大后能言善辩。在“七贤”中他是比较世俗的一位。他热衷于投机钻营,仕途也飞黄腾达,官至司徒。王戎性格吝啬,喜欢聚财。他家中有品质优良的李树,但怕别人得到种子,就把核剥出来然后出售,受到世人的讥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典故

怀川大地滋养了无数名人竹林七贤的典故,竹林七贤在山阳怀川大地优游饮谈,留下了令人回味竹林七贤的典故的篇章和竹林风范,令后来者敬仰效仿。竹林七贤的典故你们对竹林七贤的典故了解吗?下面是竹林七贤的典故我给大家整理的竹林七贤的典故,供大家阅读!

竹林七贤的典故

魏晋之际,崇尚清谈,人们把清谈家称为名士。当时,最著名的人物有嵇康、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刘伶等七人。这七人结成好友,常在山阴的竹林子里喝酒吟诗、高谈阔论,因此时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在“竹林七贤”中,名气最大的是嵇康和阮籍。嵇康是曹操的曾孙女婿,曹魏时曾当过中散大夫,名望不低,长得也是一表人材,更擅长诗文。他隐居山阳二十多年,写了大量诗文,光是诗,至今尚存的就有五十三首。

阮籍的诗文也写得很好。他博览群书,尤其好读《老子》、《庄子》,但他最大的嗜好是毫无节制地饮酒。他虽是文人,但听说步兵营里有位厨师善于酿酒,就请求去当了步兵校尉,所以世人又称他“阮步兵”。

阮籍好酒,当然也经常醉酒,有时甚至一醉数天。其实,他往往是人醉心不醉,他把醉酒当作是一种避世之法。他天天沉醉在酒中,对朝廷政事得失从不加以过问,所以避免了遭陷害,得以活到五十四岁。

山涛是司马懿的亲戚,因不满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与嵇康等结交为友隐居。司马昭以晋代魏后,山涛出任吏部尚书。后山涛又举荐嵇康来代替他的职位,但嵇康不齿他为官,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拒绝与司马昭合作。司马昭十分震怒,最终找借口将嵇康,杀害,死时,嵇康才三十九岁。

“竹林七贤”中的向秀平日落拓不羁,但没有骨气。嵇康被害后,他很快应召人朝,担任了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闲宫。

而阮籍的侄子阮咸,当时与阮籍并称大小阮,他豪放不拘礼法,后来也入朝为官,做了散骑侍郎,后来还担任始平太守。

刘伶是个酒徒,酒瘾成癖。他曾担任建咸参军,后因无能被晋武帝罢免。

至于王戎,更是个投机家。他与嵇康等为友隐居,不过是沽名钓誉,他在晋惠帝时一直做到尚书令、司徒这样的高官。他贪财吝啬,掠夺了无数庄田,积聚了无数财富,且经常自执牙筹,昼夜计算,受到当时人的讥笑。

总之,所谓“竹林七贤”只是一时之称,特指他们隐居在山阴煮酒论诗志同道合的一段日子。至于后来,除了嵇康坚持不与朝廷合作被杀,其余六人都入朝为官,失去了隐贤的资格。

后来,“竹林七贤”这一典故,用来比喻志同道合、放任不羁的文人。

竹林七贤的解释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对此王晓毅先生在《竹林七贤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一文中,通过检索佛教经典《大正藏》的相关译名,认为"竹林"系东晋士人附会佛教经典的观点值得商榷。韩格平先生在《竹林七贤名义考辨》(《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一文中也认为,"竹林七贤"的命名与僧徒解经的格义是完全不同的事物,"格义"之说不足为信③卫绍生在《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中州学刊》,1999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竹林"应该在七贤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阳县。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竹林七贤的造句

1 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山涛,泾渭不分,无法相提并论。

2 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山涛,泾清渭浊,无法相提并论。

3 介绍竹林七贤由于志趣相投走到一起,相知相交,又因为产生分歧各奔东西.

4 人物作品有十八罗汉图、竹林七贤图、八仙图等等。

5 建安七子个个才气,竹林七贤个个骨气,武当七侠个个仗义,七一齐心,感谢党的好儿女,在灾难面前无比英勇豪气,竹林七贤的典故我们军民万众一心,中国必铸新辉煌!

6 你族伯王戎,身列竹林七贤之位,家有好李,恐怕人得其种,于是,卖李钻核。

7 与会学者们一致认为,当年“竹林七贤”的“竹林之游”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解放,冲破名教思想束缚,可以和西方文艺复兴相媲美。

8 另一位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他贫苦出身,因选人出色、功劳卓著,虽列位三公却始终耐住清贫。

9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0 “竹林七贤”中的刘伶,便是“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的酒徒。

11 同为“竹林七贤”的刘伶,喝酒更是可怕,“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12 竹林七贤,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竹林七贤的故事是什么?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

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

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由是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扩展资料

称谓的由来

从西晋后期阴澹提出竹林七贤之说,再到东晋和南北朝,竹林七贤之称在《魏氏春秋》、《竹林名士传》和《竹林七贤论》、《世说新语》等文献中逐步定格,演进轨迹十分清晰。

最早把嵇康、阮籍等人称为竹林七贤的,是西晋左将军阴澹。由于竹林七贤中最后去世的王戎卒于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与阴澹生活的时代约略相同,而之后紧接着便是“永嘉之乱”。所以,竹林七贤的说法在西晋时期并没有得到广泛流传。

到了东晋,竹林七贤之称才广为流行。东晋史学家孙盛在《魏氏春秋》中写道:“(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有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玡王戎、沛人刘伶相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东晋戴逵的《竹林七贤论》,对竹林七贤行实多有记载。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述魏晋名士风流,特拈出竹林七贤:“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刘孝标注引孙盛《晋阳秋》云:“于时风誉扇于海内,至于今咏之。”可见,自东晋开始,竹林七贤之称已广为传响。这一时期,也有称竹林七贤为竹林名士的。

东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袁宏把夏侯玄、何晏、王弼称为正始名士,把阮籍、嵇康等人称为竹林名士,把裴楷、乐广、王衍等人称为中朝名士,并著《竹林名士传》三卷。

然而,从西晋后期阴澹提出竹林七贤之说,再到东晋和南北朝,竹林七贤之称在《魏氏春秋》、《竹林名士传》和《竹林七贤论》、《世说新语》等文献中逐步定格,演进轨迹十分清晰。若谓为虚妄,理由显然不够充分。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