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成都的风俗是什么?
- 2、成都春节习俗
- 3、成都过年习俗是什么?
- 4、喜神方位今天在哪一方?
- 5、河南过年风俗
- 6、喜神的方位怎样确定
成都的风俗是什么?
成都的风俗是:
1、穿新衣“游喜神方”:大年初一,成都人开始“走人户”了,亲朋好友互相串门,人们互相设宴款待。更多的花样在游玩上,初一开始,人们扶老携幼穿新衣走“游喜神方”,这是老成都人的一种民俗,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在传统文化中,财神与喜神是连在一起的,所谓“喜神”,是指带给人们吉利、欢喜、智慧的神祇,“喜神方”,就是喜神所在之处。
2、大庙会集纳成都民间绝活:人们游喜神方最喜欢去的是武侯祠,而武侯祠也是逛大庙会最热闹的地方。庙会既是宗教仪式,又是集市。变脸、吐火、滚灯、手影戏、木偶戏等川剧绝活,皮影、泥塑、糖人、糖画、剪纸等各式民间绝活都能在庙会上看到,滚铁环,抽陀螺,坐鸡公车,拉提簧、响簧。
3、游杜甫草堂:初七这天是人日,成都的人日有独特的风俗要到草堂去和杜甫一起过;到了初八初九夜里,各寺庙、会馆、街坊点起“天灯”;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吃元宵,敬神送年,又是一番闹热。
4、正月十五恋人“偷青”:在成都,清末以来就流行这样一种现实版的偷菜游戏,名曰“偷青”。根据成都传统习俗,小伙子喜欢上了邻家的姑娘,可以在正月十五晚上去姑娘家的菜地里偷摘几把青菜以表达爱意。而姑娘发现自家青菜被人偷摘后,便知道有小伙子恋上了自己,心中便会充满喜悦和憧憬。
5、成都糖画:民间曾称其为倒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是用融化的糖汁作画的一种手工技艺,主要流传于四川省成都市极其周边地区,是一种既能品尝又能观赏的传统工艺品。2008年,成都糖画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成都春节习俗
穿新衣“游喜神方”、大庙会集纳成都民间绝活、游杜甫草堂、正月十五恋人“偷青”等。
1、穿新衣“游喜神方”:大年初一,成都人开始“走人户”了,亲朋好友互相串门,人们互相设宴款待。更多的花样在游玩上,初一开始,人们扶老携幼穿新衣走“游喜神方”,这是老成都人的一种民俗,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在传统文化中,财神与喜神是连在一起的,所谓“喜神”,是指带给人们吉利、欢喜、智慧的神祇,“喜神方”,就是喜神所在之处。
2、大庙会集纳成都民间绝活:人们游喜神方最喜欢去的是武侯祠,而武侯祠也是逛大庙会最热闹的地方。庙会既是宗教仪式,又是集市。变脸、吐火、滚灯、手影戏、木偶戏等川剧绝活,皮影、泥塑、糖人、糖画、剪纸等各式民间绝活都能在庙会上看到,滚铁环,抽陀螺,坐鸡公车,拉提簧、响簧……往往几台戏同时演出,曲艺演唱、杂技魔术、跑马上刀山、拉洋片、耍猴玩蛇,应有尽有;商贾云集,三教九流纷至,百种小吃、赏百般武艺、玩百项游戏,民族、民俗、传统、现代、乡村、城市诸种文化形式复合于一体。
3、游杜甫草堂:初七这天是人日,成都的人日有独特的风俗要到草堂去和杜甫一起过;到了初八初九夜里,各寺庙、会馆、街坊点起“天灯”;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吃元宵,敬神送年,又是一番闹热。
4、正月十五恋人“偷青”:近年来,QQ农场的“偷菜”游戏风靡全国。然而在成都,清末以来就流行这样一种现实版的偷菜游戏,名曰“偷青”。根据成都传统习俗,小伙子喜欢上了邻家的姑娘,可以在正月十五晚上去姑娘家的菜地里偷摘几把青菜以表达爱意。而姑娘发现自家青菜被人偷摘后,便知道有小伙子恋上了自己,心中便会充满喜悦和憧憬。
成都过年习俗是什么?
成都过年习俗是:
1、打阳尘
也称“除尘”、“扫年”、“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打阳尘”要用两套行头。一套是长扫把。当即从山里砍一根新竹喜神方,截为竹竿,剔下竹枝丫,捆札成特长竹扫把,用来扫除较高处的“阳尘”。
从屋梁、椦皮、檩子、瓦面到楼板、楼枕、屋柱、板壁的积尘、蛛网之类,一律扫除干净。成都俗语“冬天打阳尘,春天不害瘟”说明喜神方了它的科学性。在这个期间,万不可在家煮蛇肉吃。
2、撞新年钟
吃过团年饭,成都人喜欢扶老携幼全家出动到大慈寺撞新年钟、上子时香。除夕夜,大慈寺僧人集聚大雄宝殿,举行盛大的新春祈福法会,子夜十二点整,随着数万市民倒计数的喊声,由大慈寺方丈亲自启响108响新年祈福钟。
传说新旧交替时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间,洪钟大鸣撞响108下,意味着神秘的老阳之气从地气蕴郁的充盈之处唤醒,震彻弥漫整个城市。与撞新年钟同时的,是上子时香,人们习惯于争相抢在新年的第一个时辰到庙里上第一炷香,以得到神的第一个眷顾。
3、正月初一游“喜神方”
喜神即是吉祥神,“喜神方”即喜神所在方位。成都人认为城南即是喜神的方位。加之城南的武侯祠供奉着蜀地百姓崇拜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英雄人物,这里就成为真正的“喜神方”喜神方了。
根据成都民俗,正月初一这天摸到喜神,就能一年鸿运高照、万事顺意。于是每到正月初一一大早,人们便携家带口、成群结队汇集在武侯祠内的“喜神方”,争相摸喜神、沾喜气,祈求一年的平安吉祥、万事如意、家道兴隆、财运亨通。
4、“人日”草堂祭杜甫
“人日”(正月初七)游草堂的习俗,起源于唐代。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这一天,诗人高适写下了《人日寄杜二拾遗》赠送杜甫,诗中说:“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于是,每年的“人日”便成为成都人游览草堂,缅怀诗圣杜甫的特定日子。
5、正月十五恋人“偷青”
根据传统的成都过年的习俗,过去,小伙子喜欢上了邻家的姑娘,可以在正月十五晚上去姑娘家的菜地里偷摘几把青菜以表达爱意。而姑娘发现自家青菜被人偷摘后,便知道有小伙子恋上了自己,心中便会充满喜悦和憧憬。
喜神方位今天在哪一方?
严格来讲,传统民俗中的喜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为他更多的是讲究时间和方位。
也就是说,喜神不是每时每刻都会有,而是变幻无定的,每天每时都不相同。因此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和特定的方位,才会“偶遇”喜神。
在南方的一些城市,人们也会选择有事没事时“逛喜神方”。
“甲戌,喜神在东北,则出门即向东北行,谓可遇佳运。远近不拘,绕街一匝而返。十里洋场,素称繁华,纨绔子弟以及富商巨贾,往往以兜(逛)喜神方为名,挟青粟者,乘钢丝马车,招摇过市。”
比如,古籍宪书就记载上海沪俗“逛喜神方”的习俗,人们顺着喜神的方位行走,看到香火旺盛的庙宇等,就会燃起香烛,进行礼拜,以祈求神明保佑,能够一年吉祥如意。
而在长江流域等地的百姓,则会在元旦拜神敬祖后,找到喜神的方位,点燃灯笼,烧起火把,点燃爆竹,开门出行,并向喜神方位跪拜。
河南过年风俗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这是一首河南人过年时候会唱的一首歌谣。下面我收集了河南过年风俗,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林州民间将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了。
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鸹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
相关阅读:江苏过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 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 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无锡
无锡旧俗,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还忌向邻居乞火、汲水,告诫不骂人,不发怒,不讲不吉利的话,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节期间,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10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祝。
无锡除贴桃符、门补、春联外,还有在新年挂钟馗象,以避一年鬼祟。传说钟馗善于捉鬼。这个风俗大概始于唐代。无锡民间很多人家还有在门楣上张挂吉庆语句的红单联和剪纸门笺挂络的习俗。无锡地区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丝圆子,取团圆高升的意思。另还要吃面,取长寿、长春之意。无锡风俗新年中小孩来到,主人就得拿茶点糖果招待馈赠。亲友中有孩子前来拜年都要赏给压岁钱。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选在年初三。初三称为小年朝,也不能扫地、乞火、汲水、与元旦风俗相同。无锡还有一个风俗与别处略异,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寿,都在春节举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贺。元旦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扫地的风俗,无锡也是这样。认为一扫地要把财气扫掉。年初二即使扫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门,而是堆在屋角边,一直要到正月半,称为"聚财"。岁朝风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动刀剪,又禁止倾倒污水、粪便。元旦临睡时,又要放二声或三声关门爆仗。无锡这一天晚上睡得都较早,如有孩童贪玩不肯睡时,父母常哄孩子说:"早些睡,今晚听老虫做亲"。无锡旧俗对元旦这一天的气候十分重视,常以这天的天气占卜今后一年的收成。
江宁县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习俗: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武进县妇女元旦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
喜神的方位怎样确定
民间传说喜神原本是拜北斗星神的一个虔诚女子喜神方,修道成仙时,北斗星君询问其所求,女子以手抿口,笑而不答,北斗星君误以为她祈要胡须,就赐了她长须,因为她笑时呈喜像而封为喜神,因有长须,不再让凡人看到她的形象,从此喜神专司喜庆,却不显神形。所以,喜神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具体的形象,也没有专门的庙宇,高度抽象,但后世也有将祖先画像或商纣王视为喜神进行奉祀。对喜神的敬奉在各种礼俗活动中均很常见,尤其在婚礼中。迎喜神时,可在历书中查询喜神的方位。
结婚乃人生一大乐事,所以办婚事又称办喜事。办喜事当然离不开喜神,旧俗,新娘坐立须对正喜神所在的方位,但这方位何在,就要请教阴阳先生了。
阴阳先生对于喜神方位,还有一套说法,收入清朝乾隆年间成书的《均纪辨方书 喜神》中:
喜神于甲巳日居艮方,是在寅时喜神方;
乙庚日则居乾方,是在戌时;
丙辛日居坤方,是在申时;
丁壬日居离方,是在午时,
戊癸日居巽方,是在辰时。
阴阳先生推算出喜神的方位后,新娘的轿口必须对着该方向;新娘上轿后,要停一会,叫作“迎喜神”,然后才能出发。
旧时,北京妓院中还有这种习俗:大年初一天刚亮,妓女要拉上相好的去走“喜神方”,即寻找喜神所在的方位,认为“遇得喜神,则能致一岁康宁;而能遇见白无常者,向其乞得寸物,归必财源大辟”。
喜神并无特殊形象,完全是福神——天官的翻版。与其它婚俗、性俗相比,拜喜神的风俗似乎迷信色彩更浓一些.